青铜短剑墓陈列馆因报道重新开放
50多年前,一柄曲刃青铜短剑的出土令这处原本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普通村落名扬海内外。而50多年后,随着昔日的村落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取代,留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陈列馆的只有一片杂草丛生的景象和满院儿的溜达鸡。1月10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独家了解到,本报持续4年重点关注的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陈列馆拟定于今年5月18日重新面向公众开放,那些“沉睡”于库房的国宝终于有机会重见天日。
网友慕名寻墓遭遇悲催之旅
2012年年初,网友“走遍_辽宁”在博客中吐槽,因在导航中发现“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被列为沈阳名景,且离家不远,于是就想一探究竟,但没想到却是一次悲催之旅。
根据导航的指引,他在离景点几百米处下了车,然后顺着导航的指引方向走去,却走进一片小树林,四处打听,路人都说不知道青铜短剑墓的位置,只有个青铜小区。转悠了一大圈儿后,他才找到了传说中的青铜短剑墓,但让他无语的是,门口的大铁门却紧锁着,门前悬挂的门牌已经发白。
为了验证这名网友的所见所闻,2012年4月,记者来到了位于于洪区大通湖街附近的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遗址。透过紧锁的大门,记者看到,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子内竟散养着不少只溜达鸡,而在展馆的一侧,还种着好几垄大葱。展馆由于长时间闲置且无人维护,外墙皮脱落严重,与墙外一栋栋洋气的住宅相比显得极不协调。展馆前最显眼的就是两块石碑,其中比较新的一块碑,是2003年3月立的,上面刻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
负责看护院子的更夫告诉记者,这个展馆闲置至少有五六年了,而展品早已被转至别处保存。
好端端的陈列馆为何一闲数年?知情人告诉记者,诸多原因导致陈列馆闲置。首先,参观者太少,政府一直在搭钱。其次是安保跟不上,这是最终导致撤展的直接原因。
政协委员建议改成文化公园
本报报道得到了市政协委员、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副书记杜春华的高度关注。他告诉记者,近年来郑家洼子地区发生了很大变化,道路拓宽,楼房拔地而起,人气聚集,相比而言,青铜短剑墓及其周边院落则显得破败,必须尽快予以改观。
为此,他在2013年年初召开的市政协全会上提交了《关于利用沈阳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建设遗址公园的建议》,建议利用青铜短剑墓及其院落建设青铜短剑文化主题公园。
经过反复论证,2014年,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确定了55个重点项目,其中,就包含了以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陈列馆为基础的于洪区青铜文化主题公园。如今陈列馆东侧破旧的房屋已不见了踪影,四周的围墙也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重新种植的各种树木和花草。
展馆维修布展5月18日重开
记者从沈阳文物古迹保护研究中心了解到,作为主管单位,该中心负责对展馆进行维修并重新进行陈列布展,到去年年底,展览陈列布展工作基本结束,近期正在进行细部调整和有关收尾工作。
据介绍,展馆占地面积(含院落)2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近350平方米。展览以青铜短剑墓为核心,主要展示沈阳郑家洼子青铜短剑文化类型的考古发现。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陈列馆拟定于今年的博物馆日(5月18日)重新面向公众开放。
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
1958年,在郑家洼子村北首次出土了包括青铜剑在内的20余件青铜器。1962年和1965年在第一次发现古墓葬的地点附近又发现了一柄青铜短剑和十四座古墓,其中,位于南区的编号为6512号墓随葬品十分丰富,出土铜、陶、石、骨等随葬品共42种797件,典型遗物有青铜短剑、青铜镞、镜形饰、刀囊、斧囊、刀、斧、凿、镳、衔等。6512号墓葬规模之大、棺椁制度之尊贵,以及随葬品之丰富,都表明墓主人是该文化的显贵阶层和首领一类人物。经考古和历史学家研究,墓葬所处时代为春秋末期。为保护郑家洼子遗址,1966年就地建起砖混结构棚厦。
1985年沈阳市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建立文物管理所和展厅,馆舍于1987年建成开放。2003年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晚报、沈阳网高级记者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