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题需要多补课 ——学习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系列谈之二

26.03.2016  21:02

  从总理的报告到代表委员的热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着实很火。面对这个热词,我们需要冷思考多学习。学习它的内涵与实质,这样才能做到耳聪目明、游刃有余。如果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则难免盲人摸象、南辕北辙了。

  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一些人眼中成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杂货铺”,甚至被视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也有人一提供给侧改革,马上就高喊“关停”“减产”。凡此种种,都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

  这些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片面认识,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政策把握上“欠火候”,或一知半解把改革高度简单化,或想当然把改革当成“万能钥匙”。在改革起初,还可勉强解释为,个人理解有快有慢。时间长了,如果仍是“雾里看花”,心理上就难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行动上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逆向而行,其影响也就不言而喻。

  诚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提出的那样:关于供给侧改革,要先摸清楚情况,认清楚情况,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切实提高我们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我省而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既要完全领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与中央的精神高度合拍,又要结合我省实际全面推进。既要有整体方案,又要根据地区实际有所侧重,把握好度。以中央提出的“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做好“加减乘除”,切实增加有效供给。也就是说,与中央精神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

  比如在房地产的库存问题上,一边要通过扩大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有效化解库存,一边也要稳定供给,解决好区域性、结构性短缺问题。再比如在项目建设上,放水漫灌强刺激等办法已经行不通,需要多上一些像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这样的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严格控制过剩产能的重新产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杠杆效应,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凸显的当下,对于新课题理解不深、不透,执行起来就很有可能“剑走偏锋”。面对新课题,干部应该多有“补补课”的意识和觉悟,主动把改革的内涵吃深吃透。自觉让实践“落地”,以高屋建瓴统筹全局,以从容自信运筹帷幄,惟此,才能在工作中把握主动,有所作为。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