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碧水工程”交上优秀环保答卷(图)

09.12.2014  01:55

  4日,鞍山市宁远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池内,技术人员在对污水处理进行监测。记者 李经川 摄

  我市“碧水工程”总投资12亿元,为全省投资力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两年多的时间偿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污水处理欠账,污水处理能力由全省后位提升为前茅……

  我市“碧水工程”建设投入力度之大、建设速度之快、运行效果之好,创下了鞍山环保史上多个第一,交上了一份令全市人民满意的环保答卷。

  南沙河、运粮河、杨柳河……条条河流世世代代哺育着鞍山人民,但长期以来,各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肆无忌惮地排入其中,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不堪、面目全非,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各项指标全部超标,污水处理厂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2011年是我市环保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从这一年开始,我市有史以来最大的水污染治理工程——“碧水工程”全面实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市完成了1个工业点源治理工程、3个人工湿地建设工程、4个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5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及6个污水处理厂截流管网建设工程。目前,我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从原来的不足20万吨提升到63.8万吨,污水处理率从以往的不足40%提升至90%以上,污水处理能力实现历史性飞跃,市区内河流水质也从原来的劣五类提升为好于4类,实现市区河流景观化,光彩重生。

  新建的总投资1.7亿元、日处理能力8万吨的宁远污水处理厂,解决了长甸分区、旧堡分区、东矿分区及宁远工业园区南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问题。投资9400万元的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大孤山污水处理厂,使大孤山镇及营城子地区生活污水得到处理。总投资1.9亿元的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东台污水处理厂,解决了陈家台以西沙河沿线生活及工业污水处理问题。投资1750万元的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海城牛庄污水处理厂,主要解决了牛庄镇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污水污染问题。在新建污水处理厂的同时,我市还对原有的东达水务、达道湾、海城城市、海城腾鳌、鞍山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站等5座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改造,提标污水处理能力32.53万吨/日。

  污水收集管网不健全,是制约我市污水处理的最大难点。我市利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建成了东台、宁远、大孤山污水处理厂及海城市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等6条近40公里的管网,直排的污水全部通过排污管网进入对应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大大提升。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净化水质的关键环节。我市在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时,建设了南沙河、运粮河、杨柳河三大人工湿地。经过处理和净化后的河流水质得到全面改善,市区三大河流的主要污染物COD、氨氮等指标均明显下降。更值得期待的是,我市在“碧水工程”的基础上,筹资在铁西开发区建设了永宁污水处理厂,其处理标准远高于国家最严的一级A的排放标准,这座污水处理厂计划污水处理能力为10万吨,项目预计明年建成运行,届时我市市区的生活和工业污水将全部得到处理。

  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项治理工程,困难之大、任务之重在我市环保史上绝无仅有。工程建设中面临工期紧,设计复杂、手续繁琐,施工难点多、协调部门多等多重障碍。为保证各项工程顺利实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每周项目情况汇报,每月召开推进会,并多次到建设工地调查研究,现场指挥。我市各相关部门团结协作,使资金、审批、拆动迁等难题一一破解。作为“碧水工程”的牵头部门,市环保局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施工,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地深入施工一线,甚至吃住在工地,以忘我的精神紧跟项目建设步伐,使得各项治理工程得以顺利完成。同时,我市还制定了《鞍山市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管理办法》,使污水处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