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饭吃八顿就为体验不同味道
创业·人物
“我就是一个吃货,什么也挡不住我对美食的热爱。”谈起创业,葛世阳说,完全是出于对美食本来味道的痴迷。从最初打工在一家超市做理货员,到经过多年的打拼,他已经是一家外企的白领,“我特别喜欢各种美食,原来在外企工作出差的机会比较多,年假啥的时间上也比较宽松,别人出差基本是有空时到当地风景名胜游览,我却必须把当地的特色食物尝一尝、访一访。”他说。
葛世阳
渐渐地,葛世阳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吃货,开始尝试着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放到网上、发到朋友圈中,“我坚持写了8年食评,现在依然在写。后来我感觉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索性辞职创办属于自己的餐饮。”于是他正式成为一位创业者,他就是沈阳靠谱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葛世阳。经过一年半的筹备,2017年3月,他的第一家实体餐饮店开业了。
对话
创业要先活得很好
然后才是壮大发展
记者:您本身拥有外企待遇优厚的工作,还是食评写手,为什么还是选择了辞职创业?
葛世阳:工作经历让我有了社会经验,这很重要。我觉得在校大学生创业要慎重,最好先就业再创业。选择自己喜好的领域,也不要先有功利的目的。
我现在是从职业到创业,从打工到单干的转换。因为热爱美食,又写了多年食评,有了积累,时机比较成熟了,才做餐饮。
饮食文化需要传承,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中华料理世界闻名。一地的饮食反映了当地的物产、风土、人文、历史、传承等等,需要我们去追寻本源的东西。
记者:遭遇员工的不辞而别,对您管理有什么启示?
葛世阳:无论初创企业还是成熟企业都会遇到员工离职问题。餐饮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其自身特点。必须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交流,而不能像写食评方式说话。
原来我比较信任那位师傅,所以待遇很好,放手让他做,但是交流不足,沟通不是很好。
现在我和店里的员工沟通就多了,拉家常。比如外地员工生活中需要什么帮助,什么时候农忙、如何种菜种地、谁什么时候过生日、个人情感问题、回家买什么车票比较好、什么时候车票好买等等。从他们的点滴需要出发,让他们感受到你确实懂他们,真正理解并关心他们。
记者:您在不同地方品尝过很多家不同店的菜品。现在您做了这一行,想如何做呢?
葛世阳:餐饮是勤行,很辛苦的;需要打磨产品适合大众口味又不失本味,这很难;对原料、时间、成品、健康、安全等的要求很高。我要让大家吃得到、吃得好、吃得安、吃得起。做平价店、民生店,是大众消费。
我想按自己的喜好开一家店,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的孩子可以天天吃,放心吃。
记者:正如您所说,多年以前流行过这个饼那个鸭的,后来证明是一阵风,很快就无声无息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葛世阳:食物是不分国界的。比如唐朝时候,我们的很多文化包括饮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很多地方,为什么?现在讲匠人精神,饮食尤其如此。有些国家的小吃店可能就一道菜品,可是做了几十年,越做越精,既有一大批忠实的食客,还有新的吃货到访。
好的东西需要传承,但首先要存活下来,然后再发扬光大。
对于我们来说,美食也是一个不断被发现的过程。记得有一次在南方的一个城市,一天傍晚,我在街上溜达,发现一个大招牌,可是门是关着的,进不去。后来,有人出来,我就进去了。原来是一家专门经营外国菜的店,实行会员制。那天吃到了很好的食物,和老板聊得很开心。这说明有特色的、有故事的、有历史的饮食到哪里都受欢迎。
曾走两个半小时寻找一道菜
“热爱美食的人肯定都是热爱生活的,对物质的要求比较简单。”葛世阳在外企工作时经常出差,“因为喜欢吃嘛,所以当地的民间小吃一定要尝一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一般会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文和食材特点。”他说。
为了寻找并真切体验能够体现当地风味的美食,葛世阳没少遭罪。一次在贵阳,晚饭时间,他开始按计划吃。“有的地方可能就一种美食广为人知,可是还有很多当地人熟悉的美食,在不同季节或不同的店里才有。”那一次,他接连吃了7顿饭,到了第8顿,实在吃不下了,“我就到药房买消食药后继续吃。”葛世阳说,所谓的美食不一定都是味道很好的,可能有的食物他觉得并不好吃,“那我也吃,因为每种食物有特点,能够传承下来,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内涵。我不喜欢,不见得别人不喜欢。”
葛世阳喜欢一边品尝食物一边与老板或厨师交谈,聊这道菜的故事、食材、特点和感悟。就吃谈吃,“和朋友一起聚会的时候,见到一道菜品我就自然地点评一番,朋友听得津津有味,”后来大家都说,“你为什么不写出来啊,让更多人知道。”于是葛世阳开了微博撰写食评。
每天下班后,葛世阳就坐在电脑前,开始整理自己的美食点评之旅。“我一般都是半夜2点睡。完全是出于喜好,没有任何功利色彩。”一群美食拥趸聚在网上,畅聊美食的各种诱惑,葛世阳喜欢这种吃货交流的氛围。
有的美味小吃可能藏在高楼大厦后的里弄小巷中,不在饭店的菜谱上。这就需要寻访。想起在杭州的一次经历,葛世阳记忆犹新。当时是下午5点半,葛世阳为了吃到一道菜,一路步行,边走边打听,“印象很深,我走了2小时35分,终于如愿以偿。”在一边品尝一边与店主的交谈中,他感受到菜品的不同之处,“其实这样周折倒不是为了写食评,而是出于单纯的喜欢。舌尖上的中国在脚下的路上行走。”
寻找创业项目用一年半时间准备
创业是吃货的梗吗?葛世阳说不清。写了8年食评,现在还在坚持,微博已经有了几万粉丝,工作待遇很好,“除了人事、行政两个部门没干过,其他部门都有资深经历。”葛世阳有自己的职业梦想更有创业梦想。“我还是绕不开美食,最后下决心辞职创业。”葛世阳认为创业是新的开始,餐饮才是自己的最佳选择。
经过多年的积累,葛世阳结识了很多国内和美食有关的圈内朋友,同时接触到很多餐饮界的经营管理核心层,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发现餐饮,尤其跟民生有关的项目很有市场,“老百姓通常不选贵的,只选对的,对自己的味,吃自己的菜。好吃不贵是个很好的定位标准。”葛世阳说东北人喜欢撸串,“经常,一个鸡架加老雪,我就能码字到后半夜,这就是老百姓的日常。”
接下来的一年半里,他平均每半个月出门考察一次,“一次在当地停留3-5天,走访原料产地、寻找食材、合作机构,研究市场定位、调研、找厨师等等。”一个是物料研发中心,一个是绿色蔬菜供应基地,这两个机构让葛世阳不停地奔走、交流、探讨,最后终于有了眉目。
产品定下来后,就是店面选址,葛世阳从2015年忙到2016年,眼看到了冬天,不能再等了,必须加快进程。他选好地址后,立即装修。“开足马力,24小时赶工,仅用20天时间就装修完毕。”葛世阳笑着说,业内的朋友都认为速度太快了。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差点让葛世阳欲哭无泪。“我请的一个师傅,让他当厨师长,给他最好的待遇,衣服、手机、住房全提供。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开业第10天,他竟然不辞而别。”葛世阳想找这位师傅谈谈,“结果对方只留下一条短信,也没有解释原因,自己就走了。”
怎么办?炒料还有10天的量。口味绝对不能有所改变,“如果换一个师傅,口味却变了,这是自砸招牌。店就得关门。”刚开业就面临停业的遭遇,让葛世阳来不及多想,当天夜里,买了机票,去原料产地招人。
“现在想想就后怕啊,幸亏当地的朋友给力,在第9天终于找到了一位师傅。”等到这位师傅接手时,“炒料已经用光了,两个底料的衔接只剩12个小时了,好在及时接上了。”有惊无险的开业经历带给葛世阳很多反思。
停电后点起蜡烛发现顾客在自拍
当葛世阳的店开业第16天时,就是他还在为厨师的事发愁时,“晚上7点20分”,葛世阳印象太深了,“突然没电了。”当时店里店外都是顾客,葛世阳当即决定,店内的顾客免单,店外的顾客劝离。
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店内的顾客根本没有离开的,大家自发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模式,“当时是冬天,我瞬间满头大汗,赶紧点蜡烛找位置安放。”之后的一幕让葛世阳现在都感叹搞不懂,“顾客看见点蜡烛后,纷纷开始自拍,并转发朋友圈,居然变成了烛光晚餐。”
葛世阳回过头来开始找停电的原因,“后来终于找到原因了,原来是忘交电费了。”他赶紧拿着电卡去缴费,“还好,当时他们没下班。”一个半小时后,来电了。
“停电以后屋里很黑,即使点蜡烛后,外面的顾客依然往里进。这是什么原因?”葛世阳说他不知道是因为食材味道还是店里氛围,或者根本是年轻顾客的一种自我感觉?“我写食评,看新闻,有时也有这种感受经历。明明通篇文章只有几个字的标题,可是评论亮了,有的评论过万。”葛世阳说创业带给他很多前所未有的思考与经历,需要好好总结。
虽然开业的第一个月发生的事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好在处理结果都还不错。接下来的经营基本按照葛世阳预想的进行。葛世阳精心准备了一年半的6条产品线同时上线了。“每一条产品线都是独立的,而且是可以组合的。之前反复研讨过。”他信心满满。
可是实际运作后,他发现在组合上还是有些问题。“如果坚持组合路线的话也可以继续经营,但是可能没有只做一条产品那么好。”葛世阳经过3个月的权衡磨合,最后决定暂时搁置其他5条产品,只专注做一条,“做精品,这一条也足够”。多年的白领工作经历和对美食独到的观点,让葛世阳有底气把自己的创业起点定位很高,眼光不局限于沈阳,他的目标是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我目前在东南亚的一个国家尝试着做另一个产品,不过当地人上班时间与国内有所不同,时间短,目前开店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王东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