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馒头哥” 最多一天能卖800个
在沈阳东塔机场民航大院内,有一位28岁的残疾小伙。今年冬天以来,他一直坚持在路边卖馒头,上个月他甚至连个路边亭都没有,在外面一站就是8个小时。虽然说话吐字不清,但他服务热情、吃苦耐劳,附近很多居民都喜欢买他的馒头,赞他“百问不烦”。他最多一天可以卖出400元的馒头,而每月花销只有200多元。1月22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对这位“馒头哥”进行了采访。
坚强
残疾“馒头哥”坚守馒头摊
在江东街3号的东塔机场民航大院内,一个馒头摊成为了附近很多居民每天必去的地点,因为在这里卖馒头的是一位坚强的残疾小伙。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间馒头销售亭的外面摆着小桌子,桌子上的箱子里有馒头和冻豆腐,如果你在箱子前驻足停留一会儿,立刻就会从亭子里走出一位步履蹒跚,但却笑容灿烂的年轻小伙,他的名字叫毕得亮。
毕得亮来自吉林省白城市,今年28岁,是一名二级肢体残疾人。由于出生时脑缺氧,导致毕得亮的语言和运动神经受到压迫,说话和走路都有一定程度的障碍。5岁时,毕得亮摔断了胳膊,做了三次手术。但由于治疗不及时,他的手臂至今仍伸不直。毕得亮告诉记者,他通过网络了解到沈阳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有免费培训课程,就只身一人来到沈阳参加免费学习。顺利结业后,基地为他提供了一份工作,于是他成为了沈阳助残食品东塔机场民航大院的馒头销售员。
艰苦
大冷天一卖就是8个小时
记者看到,毕得亮所在的亭子里有蒸锅、保温箱和各种各样的面食,包括馒头、花卷、糖三角。现在正值寒潮来袭,记者在亭子里摘下手套,为毕得亮拍了几分钟照片,手指就被冻僵了。毕得亮告诉记者,这个小亭子才搭了20多天,上个月他一直都是站在路边卖馒头的,每天工作时间是8个小时。沈阳的早市、夜市也有卖货的小商贩,但他们每天只摆摊两个小时,像毕得亮这样几乎全天站在外面卖货的人实在很少。
记者注意到,毕得亮的亭子虽然能挡点风,但并不比室外暖和多少。为了省电和保证馒头的口味,里面的蒸锅只在有顾客需要热馒头时才加热。加热蒸锅时,屋里的温度不但没有太大变化,反而使蒸汽凝结在棚顶的水珠落到地上变成了厚厚的冰,脚踩在上面,一会就冻麻了。“其实我也冷,前段时间没有亭子的时候,我浑身都冻透了,但是为了工作必须得干呐,坚持坚持就过去了!”毕得亮说。
成绩
日营业额最多达到400元
附近饭店的老板说:“这小伙卖馒头从来不离岗,无论多冷都在那坚持着,太能吃苦了!现在哪个年轻人这么能干?看他工作这么认真,我们饭店平时都去买他的馒头当员工伙食饭。”
沈阳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孙波告诉记者,本来馒头点配备两个销售员,而且销售时间也是比较自由的,但毕得亮主动要求由自己一人承担销售任务,而且坚持长时间工作,这样下来,他的工资也比别人多了近一倍。据记者了解,毕得亮是沈阳助残食品馒头销售点里业绩最好的销售员,他每天的营业额最多可达到400元钱,以5角钱一个馒头计算,相当于他一天卖了800个馒头。
记者发现,找毕得亮买馒头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告诉记者,毕得亮的馒头不仅好吃,而且他服务态度特别好,对老人的问题“百问不烦”,所以大家都很爱光顾。
梦想
攒钱创业带动更多残疾人
高中毕业后,毕得亮曾在吉林当过包装机操作员,整月不休的情况下,每月才能赚一千元。他还开过出租车,做过电脑操作员,深切地感受到了身为残疾人求职的困难,所以他比健全人更加努力,从不误工。
这个年龄段的不少男青年都喜欢抽烟、喝酒、玩游戏、打麻将,但毕得亮样样都不沾。他告诉记者,母亲为了给他治病不容易,从他5岁起,母亲就辞去工作在家照顾他,所以他从上班起就从没有乱花过钱。他每天吃住在单位,坐公交车用残疾人证,冬天每月花销仅有200多元。
毕得亮说,通过沈阳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的培训,他免费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经营、营销方面的知识,也获得了很多销售的实践经验。虽说卖馒头这活不起眼,可对他来说收获是巨大的。
这么多年,毕得亮省吃俭用,也有了点小积蓄。他的梦想是在沈阳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店,拥有自己的一份事业,不仅要回报自己的母亲,而且还要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徐微微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