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占比指标 能否动态调整
目前,随着高铁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一张亮丽的名片,中国、德国、日本等国之间高铁项目的竞争也日渐白热化。中国中车旗下的子公司、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车四方)财务部副部长马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高铁想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必须在研发方面持续投入,以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与此相适应,我国的相关税收政策,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应该顺势做出动态调整。
记者了解到,南车四方前身是四方机车车辆厂,是南车集团的核心子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高速列车技术、直线电机车辆技术、高原铁路客车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要想保持中国高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不断在各项技术上寻求突破。“我们的高铁技术经历了引进吸收、自主提升、全面创新和持续创新的过程。要赢得未来市场,必须在创新上持续推进。”马正说。
“3%。”在采访中,马正反复向记者强调这一数字——企业能否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这是一个关键指标。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企业要想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必须符合一系列指标要求。其中的一个硬性指标,是企业近3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最近1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最近1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2亿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最近1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由于南车四方每年的销售收入超过了2亿元,要想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每年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就必须超过3%。
马正说,目前,他们公司的其他所有指标都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的硬性指标,但唯独这个3%的指标让他们很“头疼”。他说,为了符合硬性指标的要求,他们在购进研发设备和对外合作中,不得不“放水”。比如,一台研发设备的报价是500万元,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谈判400万元买下。但是,如果用400万元的价格购买设备,很可能年底核算时研发费用的总投入就达不到3%的要求。“在实践中,每年的研发投入存在波动是很正常的,但我们为了维持高新资格,不得不人为做些调节。”马正说。
南车四方在维持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方面面临的上述困惑,青岛市城阳区国税局做过认真的调研和分析。该局局长徐伟表示,从企业中长期发展来看,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一个产值过百亿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理论上“研发支出/销售收入”的数值将会越来越小,最终很可能低于3%的高新技术认定条件,并趋于一个合理的临界状态,但不应该就因此否认其高新技术企业的本质,否认研发投入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徐伟说,成果转化时间滞后是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环节,如果单纯地追求当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将不利于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有关专家表示,不同规模、类型企业研发投入的重点和方向不同,在2008年制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时,我国通货膨胀还处于较低水平,集团企业并购规模也相对有限,认定标准还是符合当时形势需要的。但是,5年过去了,我国企业的研发水平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而高新资格认定门槛一直没有变化。实践中,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尽管掌握大量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也投入大量研究开发费用,但受制于大额的销售收入,要达到研发费用3%的认定标准,较中小企业高新认定难度将更大。
马正告诉记者,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合并后,旗下有众多子公司。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要求,要确保每年每个硬性指标都达到,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他建议将这些硬性指标由年度指标改为一定期限内(比如3年)的平均指标,这更加符合企业实际,也可以让企业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集中到研发本身上。
徐伟建议,应该根据企业规模、类型实行分级管理。一是根据企业规模进一步区分等级,适当调高2亿元标准上限,分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等档次进一步细化认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降低“研发费/销售收入”比例,更好引导企业正确运用税收优惠提升研发水平;二是根据企业成长规律进行分阶段管理,在不同成长阶段规定不同的高新技术认定标准,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对生产经营造成的冲击;三是在现有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分类量身打造的、目的性强的、方式灵活多样的税收政策,运用多种手段形成政策组合效应,才能最大程度激发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