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以项目为牵动 大力推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加快提升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能力

29.03.2016  16:30

  日前,我省启动了2016年度本科高校转型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建设工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和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部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本次共启动建设5类项目,其中30所高校承担第二批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学校和试点专业任务。截至目前,承担省级转型发展试点任务的高校已达51所,占全省普通本科高校的79%。

  向应用型转变、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高等学校不断优化结构,培养紧缺人才,提升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能力,是省委、省政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任务。省教育厅结合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提出了“试点先行、示范引路;项目牵动、全面推进”的转型发展工作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在先期支持10所高校、116个专业开展学校和专业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又遴选确定11所高校、84个专业启动学校和专业转型试点。同时,支持建设了20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80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1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选育基地、1000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十二五”以来,围绕优化专业结构,面向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培养紧缺人才,已限制73个评估评价结果较差专业的招生规模,带动高校停招、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不符合学校发展定位专业107个,重点建设了355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92个实施国家系列卓越计划专业、195个校企合作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工程实践中心、11个校企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全方位推进向应用型转变工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有力地人才支撑。

  为做好项目建设工作,切实发挥项目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省教育厅要求转型试点高校和专业要进一步把握转型内涵、理清转型思路、明确转型任务,因校制宜、因专业制宜,研究提出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变、在专业设置上调、在课程体系上改、在师资配备上动、在教学管理机制上转的具体方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建立立足于专业教育并融合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创业能力。创业项目选育基地要加强对创业项目的优选和培育工作,从创新源头入手,调动一切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因素,密切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项目孵化之间的桥梁。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加快推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组织专家进一步修订学校和专业2个转型评价标准,进一步明确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工作目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推进试点工作。开发建设“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绩效评价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监控,实时了解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及效果。筹备召开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进会,交流做法、经验,讨论分析遇到的问题,研究提出继续深入的措施。按照试点工作计划安排,年底前对先期开展转型试点的学校和专业进行中期检查,及时总结,积极探索可参考、可借鉴的经验。邀请主流媒体,深入试点高校、专业和合作企业,重点报道转型发展工作取得的效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引导,为做好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培养振兴紧缺人才。通过不断完善专业信息平台、发布年度建议高校暂缓申请增设专业的负面清单,建立专业设置服务与预警机制。优先支持高校申请增设微机电系统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等服务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化大农业加快发展的专业。通过开展专业评估、评价和重点建设工作,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资源向紧缺人才培养专业集聚。扩大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轮机工程等紧缺人才专业招生规模。调减广播电视编导、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英语等供大于求、就业率长期偏低的专业招生计划。动态实现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良性互动,增强高等教育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高教处 供稿)

刘宁当选辽宁省省长
  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20教育厅
刘宁主持召开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教育厅
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在辽宁教育学院成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