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对话引全国音乐名家头脑风暴

09.06.2015  12:18

   艺术实践要扎根传统文化

  由沈阳音乐学院和沈阳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首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开幕第三天,中国民族声乐传承、发展与创新论坛作为本届交流展期间最具学术内涵的高端对话昨日在沈阳音乐学院第二教学楼多功能厅举行。本次论坛集中了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金铁霖、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莫蕴慧、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马秋华、上海音乐学院民声系主任方琼、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余惠承、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天津音乐学院民声系主任赵振岭、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朱玉、沈阳音乐学院教授范哲明、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汪敏等20余位音乐界的教授学者,分别从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实践研究、作品创作研究和教学研究三个方面,为民族声乐领域提供了一次学术思想盛宴。

  中国民族声乐目前呈腾飞式发展,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马秋华率先发言表示,中国声乐在科学性演唱的前提下,要体现中国民族情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特别是大众所喜欢、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民族演唱。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余惠承现场回忆了自己去美国访学的经历,“刚开始出国我不知道学什么,我不是拒绝美声的东西,但是我担心学完回来国内的观众不认可我怎么办?我在美国的导师给了我很大信心。她不仅认为我的民族演唱非常科学,还支持我全用民歌演唱开音乐会,让外国人体会中国的声音。我觉得,将西方的东西借鉴过来融合在中国音乐上,同时把根基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上,这是民族声乐实践的出发点。”上海音乐学院民声系主任方琼则坦言艺术实践不能局限在音乐学院上,“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应该走出去。不一定要走出国外,我们56个民族山山水水的文化素养很扎实,艺术实践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民族,两条腿走路,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作品创作是民族声乐原动力

  没有作品创作,就没有民族声乐的发展。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这一话题上,现场音乐名家们纷纷指出当下音乐创作存在的不少问题。沈阳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范哲明表示,民族声乐作品创作是民族声乐的原动力,“在民歌创作形式上,不要拘泥于晚会模式。内容上,除了讴歌父母、恋人等常规主题外,更要将21世纪以都市生活为现代化特征的中国的社会特征融入进去。在传播方面,应该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各大音乐院校作曲系的作曲技术等高端的群体,搞表演的老师和搞创作的老师要密切沟通,紧密结合。”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汪敏则表示民族声乐创作有趋同的现象,而民族音乐修养的贫瘠让当下音乐人很难扎根民间,“当下每个人都是急速奔跑状态,很难停下来好好学习民间音乐的音调,即使体验生活了,也只是蜻蜓点水,希望音乐创作者们能静下心来创作,这样才会有经典作品问世。”

   民声教学要展现文化思考

  下午的高端对话瞄准民族声乐教学研究话题。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朱玉在发言中表示,沈音民族声乐系成立30周年以来,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民族声乐的追求,沈音民声系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声望也显著提高,“作为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老师,我非常自豪。”她透露,沈音民声系采取三段体教学,“一年级初步建立学生正确的演唱方法;二年级以巩固为主;三年级在巩固的同时,逐步掌握作品的特点;四年级主要教授学生对歌唱方法、舞台处理、形体表演上的综合能力。”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赵振岭指出,对民族声乐的教育,更应该展现文化层次的思考,“年轻的学生,以科学不科学的角度看待传统艺术,这是很肤浅的。”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俞子正和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穆红都在发言中提到,民族声乐应与地域文化结合,“就像东北学生很难学习苏州琵琶,不是广东人也很难唱好《荔枝颂》——不同地域的歌者,性格、语言、音调都有很大区别,民声教学要根据地域文化、语言习惯的不同,有区别地进行教育。”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关力制张宁摄影记者常晟罡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