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鸭绿江湿地候鸟轰轰烈烈地来 漂漂亮亮地走

05.05.2015  11:53
  每年3月下旬的某一天,作为先头部队的一队斑尾塍鹬会从澳大利亚西部或者新西兰米兰达起飞,在冷冽的寒风中奋力飞行,一路感受温暖气息,从而拉开了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迁徙的序幕。而进入了5月,在鸭绿江湿地,一些先头部队也会带着一身的能量和黄海海鲜滋养下的丰满羽毛飞向下一站。
  斑尾塍鹬最性急
  5月初,鸭绿江湿地的鸟类数量依然众多,除了一些先头部队的离去,大部分鸟儿都沉醉在这一片水色中。东港市野保站的工作人员最近一直都在观察鸟类种群的数量,聊起这些每年都来的鸟儿的习性,他们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斑尾塍鹬和黑腹滨鹬始终是迁徙候鸟队伍里最着急的两种鸟。在鸭绿江口区域调查到的斑尾塍鹬数量一直都很多,每年3月末开始,它们经过长途飞行,在鸭绿江湿地缓缓降落,跟随着潮汐将整个湿地巡查一遍,优先占领着鸭绿江湿地的自认为最好的停歇地,并从容地尝遍各种海鲜。
  几天后,黑腹滨鹬也紧随而至。在整个迁徙季节,鸭绿江口黑腹滨鹬的数量都相对较多,这种在停歇地数量一直很稳定的迁徙模式较为少见,且很难用迁徙模型模拟并估计出迁徙种群数量。大多数黑腹滨鹬刚抵达鸭绿江湿地的时候还没有开始换繁殖羽,所以在这里它们不仅要补给下一站迁徙飞行时所需能量,还需要换繁殖羽,因此虽然来得早,但走得却并不算早。
  鸟儿也有“偷懒者
  进入到四月初,大滨鹬、大杓鹬、灰斑鸻等候鸟带领着大部队迁飞至鸭绿江湿地,给稍显寂静的海滩注入了旺盛的活力。
  北迁季节,在鸭绿江口数量第二多的涉禽就是大滨鹬。和它们的身材相似的是它们对食物的要求。大滨鹬喜欢以小型双壳类为主要食物。每每到了饭点儿,它们会用细细长长的嘴巴把贝壳整个吞下并用肌胃将壳压碎消化掉,偶尔享受般地闭上眼睛。
  灰斑鸻的迁徙模式是典型的“快速启程”模式,拖沓的到达时间也标明大部分或是全部的个体会在大部队的启程前到达鸭绿江口,并且在鸭绿江湿地的温暖怀抱下完成全部的换羽工程,而一旦决定启程后,整个种群会带上最美的羽毛,在很短的时间内离开。
  或许是沉醉于鸭绿江口的美丽风景,每年春季,总有少量的鸟类“偷懒者”流连于肥美的海鲜或清新的空气而不愿离开,在目送了大部队飞走后,它们舒展筋骨,不慌不忙地以鸭绿江湿地为家,繁衍生息,等待秋天大部队回来之际,再随队回家。“就像军训的时候,总有几个孩子偷偷藏起来,躲避训练,这些小鸟也是这样。”东港市野保站工作人员谈起这些鸟,嘴角总有一丝笑意,鸟儿们的小动作丝毫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鸟类中的“战斗机
  不间断飞7天
  在东亚—澳大利西亚的涉禽迁徙路线中,鸭绿江湿地是至关重要的能量补给地。2007年春季开展的卫星跟踪研究发现,一只编号为E7的斑尾塍鹬,在北迁过程中,3月17日从新西兰米兰达启程,不间断飞行7天,飞行距离10137公里,飞抵鸭绿江口湿地保护区,在这里停留1个多月的时间,补充能量,5月向繁殖地迁飞,经过5天的时间,飞行7240公里,到达阿拉斯加繁殖。繁殖后,8月30日开始经过8天时间不间断飞行11585公里,重新返回新西兰,完成其“环球”飞行,而几乎所有在这条路线上迁徙的候鸟们,都会复制这样的路线。
  丹东鸭绿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9年7月加入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迁飞网络,是迁飞网络中重要的涉禽停歇地。据专家估算,每年春季在鸭绿江口停歇的鸻鹬类水鸟约有50万只。保护区自1999年开始,每年均开展迁徙涉禽调查,每个调查周期观测到的迁徙涉禽数量在10万至20万只。保护区内鸻鹬类水鸟共有49种,每年3月中下旬到4月下旬鸻鹬类水鸟逐渐迁飞至保护区,在5月上旬前后达到高峰。
  记者    张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