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开始监控PM2.5
英国首都伦敦曾因污染严重而成为“雾都”。
世纪末到 世纪中期,伦敦每年的重度雾霾天气均在 - 天。严重的时候,整个城市都被笼罩在遮天蔽日的灰黄色雾霾中。
伦敦是如何摘掉雾都帽子的?伦敦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有哪些启发和借鉴意义?
环境立法,英国领先世界
英国人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
据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张清宇等专家介绍,英国的环境立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英国现行的《清洁空气法》是基于1956年和1968年版本于1993年修订的。该法主要分为7个部分,分别为黑烟管理,烟、砂、灰以及烟气管理,设定禁烟区域、空气污染形式管理(机动车燃油),空气污染信息,特殊案例以及其它一般性约定。其中,1956年和1968年版本针对两大污染源进行了管理——首先是工厂,提高工业烟囱的最低限高,并将发电站搬出城市;另外,为了改变居民烧煤取暖的习惯,政府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壁炉,减少煤炭用量,并慢慢发展了集中供暖的方式;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中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等。不遵循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罚款。
《清洁空气法》(1993年修订版本)
●黑烟管理
●烟、砂、灰以及烟气管理
●设定禁烟区域
●空气污染形式管理(机动车燃油)
●空气污染信息
●特殊案例
●其它一般性约定
20世纪70年代
英政府又推出了《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等法规,规定污染工业必须采取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的排放。
1975年
伦敦的雾日已经由之前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
1980年
伦敦的雾日进一步降到5天。
1993年
随着伦敦的车辆增多,汽车带来的污染也增多了。英国又将机动车燃油列入此法案并且增加污染信息等条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在伦敦使用的汽车必须每三年送检一次,确定尾气排放是否合格。
1995年起
英国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
成本与决心间的较量
从伦敦治雾的经验看,最重要的是政府要下决心,准备为环境保护付出必要的成本。
历史上,英国是以自由放任模式实现城市化进程的。由于政府干预不足,很多工厂就建在城市中心,居民生活能源也以廉价的燃煤为主。在伦敦治雾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立法,决心不计成本地减少煤烟排放。
1956年,英国通过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迁出,工业企业要建造高大的烟囱,以便污染物扩散。同时,为减少居民生活煤烟,伦敦市政府下大力气推进居民生活天然气化,逐步实现冬季集中供暖。
在此基础上,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其他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这些举措无疑会增加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成本,但是为了治理空气污染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绿色出行
首相、市长带头
在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2003年,伦敦市政府还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鲍里斯的前任利文斯通也和民众一起挤地铁。
英国政府一直有严格的公车管理和监督制度,让公车无法成为官员们上下班的代步工具。英国人经常从电视新闻中看到,首相卡梅伦和副首相克莱格乘火车上下班,有时还不得不赶时间在火车上处理公务。
此外,英国非常注重绿化。在人口稠密的伦敦,人均绿化面积高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几乎是城市面积的3倍。
建立城市规模
的环境承载力概念
上述措施能够见效,还有更深的原因。
对于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会而言,必须建立城市规模的环境承载力概念。这是因为,当人口总量和密度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即使人均污染排放很低,居民生活和相关企业的污染排放总量还是很高,上述减排措施就变成了治标不治本的举措。
2012年,伦敦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100人,在发达国家大城市中是比较靠前的。
在这方面,战后英国做了很多
1 通过大城市周边的“新城”建设,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1945年,英国启动政府主导的新城建设运动。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建立33个新城,容纳23%的城市居民。
2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是降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减少交通污染的核心举措。2003年起,伦敦开始对私家车征收拥堵费,用以补贴公交建设。
3 倡导“花园城市”理念。目前,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城市中心区,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这些土地如果投入开发,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会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在这方面,以精明著称的英国人做出的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大气治污仍任重道远
1952年烟雾事件后的60年间,伦敦政府采取了许多空气治理措施来改善伦敦的空气质量,但伦敦烟雾治理的成功经验主要来自于完善的立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推行诸如烟尘控制区、地方空气质量达标管理等有效的管理措施,同时不断改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管理机制得以成功运行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足够的接受过相应教育、培训的人力资源。“英国国家级的环保部门包括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Defra),环境局(Environment Agency)等不同的机构。截至2011年3月31日,仅英国环境局就有员工11527人,2010—2011年该部门全年的预算就达到12亿英镑(约合119亿元人民币)。
伴随着英国空气质量的改善,英国的能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煤炭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从1948年的90%下降到了1998年的17%,而天然气的占比却从0上升到了36%。
作为工业革命最早的发达国家的英国,2007年,英国修订《空气质量战略》,新增对PM2.5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控要求。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英国以往把它纳入到PM10颗粒物中,即与空气中其他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一起评估。
但最新研究发现,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突出,对空气污染有着切肤之痛的英国人于是加强相关监控。2007年,全英只有4个自动PM2.5监测站点,到2011年,类似的站点已增至47个。
何为
“拥堵费”
从2003年开始,伦敦政府采取了收取“拥堵费”的政策以缓解伦敦市中心的拥堵状况,该政策减少了机动车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推行其他交通控制措施筹集了资金。
该政策的具体规定是:收费区域为伦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区域(现在已扩展到了22平方公里),从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点至下午6点在收费区域内行驶,需要缴纳10英镑/天的拥挤费用。
研究表明,该措施减少了收费区域内26%的交通拥堵。区域内行驶速度增加了5-10公里/小时;2003—2006年,该措施减少了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NOX)、PM10和CO2污染物浓度分别为17%、24%和3%。
何为
“低污染排放区”
伦敦政府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区政策,目的是为了加快污染严重车辆的更换速度,促进老旧车辆加装减排装置,降低车辆的污染排放,使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在低污染排放区内行驶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否则将会被征收费用。
研究结果表明,与低污染排放区以外的区域相比,该措施的执行使得PM10污染浓度下降了约2.46%到3.07%。而且,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也强调,未来会通过不断提升低排放区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机动车排污的控制。
伦敦60年的空气治理经验的启示是:治理空气污染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法规,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人员资金的投入。尽管伦敦的空气质量和1952年相比已经有了巨大改善,但随着欧盟空气质量标准的提高,今天的伦敦仍然未达到欧盟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
伦敦的经验似乎也在宣告,在应对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道路上没有捷径,需要长期的控制策略和持续的努力。
来源:(沈阳日报 姚亮、李海英摘编自《人民论坛》、《晶报》(2013年第6期)、《中国经济周刊》 宏坤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