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下海 21年成为“鱼娘子”(图)

04.03.2016  12:07

  她经常在甲板或者加工厂睡觉,有时只能睡一两个小时,因为水土不服,甚至需要靠打营养液支撑。几个月下来,她掉了20斤体重,终于赚得第一桶金。

  呼吸着咸腥的海风,枕着潮湿的甲板,一个20岁出头的姑娘,在距离故乡3000公里的厦门渔村,当了一个多月的“守鱼人”。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因为水土不服甚至有时要靠输营养液支撑。

  很多当地的渔民问她,年纪轻轻不去嫁人享福,在这吃这种苦干什么?她没有回答,心里却笃定,已经来了,要干就要干好,既然干了,就要坚持。

  21年后,那个在别人眼里不知道享福的姑娘李玉华,已经成为中韩渔业圈有名的女企业家,她经营的公司是沈阳辽中保税区第一家真正投产开工的企业,企业员工超过百人,投资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去年,她的公司成功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Q板上市。

   差7分没考上辽大 放弃复读去工作

   “到现在我都经常做梦自己在做数学题”

  “如果27年前我能成功考上辽大,也许人生就会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李玉华回忆着,还带着一丝不强求的遗憾。

  李玉华生在抚顺新宾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她高考之前的理想,是当教师或是记者,但是因为发挥失常,差7分没有被辽大录取。

  李玉华想过复读,但在当时需要2000元的费用,学习成绩优异的弟弟考上复旦大学,考虑到家里给弟弟交完学费再无法负担自己的复读费,李玉华忍着心痛,选择了放弃。

  没继续读书,是李玉华一直的遗憾,“到现在我都经常做梦自己在做数学题”。但她只是遗憾,从没有后悔过。

  当时,沈阳最大的东方纺织厂刚好在新宾招工,李玉华被选上,并成为厂里的培训讲师。

  她至今仍清楚记得当时的工资:168元。因为她每天主动加班,最后拿到的薪水每个月都会翻倍。拿到薪水后,李玉华都会把钱拿回家里孝敬长辈。

   下海创业甲板上走出“鱼娘子”

  “干了这一行,就要嫁给这一行,嫁给鱼,嫁给海鲜”

  两年后,纺织厂组织培训班去韩国进修,名额50人,她又意外落选。在培训班启程的第二天,李玉华选择辞职,去了一家韩国贸易公司做翻译,工资一下子涨到每个月1000元。

  也就是在这个公司,李玉华接触到了水产品贸易,她发现自己对这个行业很有兴趣,而且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她想放弃这个工作,下海自己创业。

  父母听到这个消息并不同意,每个月1000元的薪水在当时已经属于高收入,而且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李玉华这次并没有听从父母的想法,只身去了南方。

  去南方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鱼,找到最好、最鲜的鱼,然后租下码头进行加工,最后装箱卖到外国。说起来很简单,但事实上比这要难得多。

  李玉华的第一站就是厦门的一个渔村,从渔民手里买回来的鱼,担心它烂掉,也担心加工不好,所以她成了特别的“守鱼人”,一守就要守上一两个月。从甲板到工厂,从打捞到装箱,事必躬亲。

  她经常在甲板或者加工厂睡觉,有时只能睡一两个小时,因为水土不服,甚至需要靠打营养液支撑。几个月下来,她掉了20斤体重,终于赚得第一桶金。

  随后,她的脚步遍布南方各个码头,从广东到福建,从广西到浙江。渐渐地,在渔业圈,李玉华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了中国出口带鱼的领头人。

  “干了这一行,就要嫁给这一行,嫁给鱼,嫁给海鲜。”在渔业圈内,李玉华有了一个特别的称呼——“鱼娘子”。

大连持续增殖放流丰盈“蓝色粮仓”
大连持续增殖放流丰盈“蓝色粮仓” “十三五”期间水产品增产18.辽宁频道
棕榈油期权6月18日在大商所上市
棕榈油期权6月18日在大商所上市 成为我国首辽宁频道
朝阳高新区融入京津冀建特色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朝阳高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