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如何进城区?8晚如何搭7个观礼台?
9月3日,当战车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时,它们是最耀眼的英雄。然而,您可能不知道,在天安门广场外,还有一群为了这一幕而默默奉献精心保障的汽车兵们;沿着长安街行走,一排排的观礼坐凳,是见证阅兵仪式最近的地方。天安门广场旗杆东、西两侧,第一次像“盖楼房”一样,搭建起三层的临时观礼台。
深夜进市区 与电线井盖“作战”
此次阅兵是我军阅兵史上首次动用重装备运输车输送受阅装备,执行此项任务的是来自总后某汽车团的全军首支重装备运输分队。
重装备运输分队在9月2日上午就开始准备,所承载的受阅装甲装备全部上车捆绑加固。
68公里,是装载车场到预定卸装地域的距离。所有检查完毕后,车队正式出发,所有的车辆都打开双闪,严格控制好车速,两车之间保持一百米左右的车距。
随着时间流逝,天色越发暗了下来。夜间驾驶一直是重装运输车的一块“磨刀石”,车辆车体长,在低照度条件下行驶对驾驶员要求很高。可是,绵延数公里的庞大车队在黑暗中,仍旧有条不紊,平稳顺利地通过桥梁、路口等关键点位。
深夜,车队进入北京市区,道路两侧的绿化树枝枝叶叶和电车线成为行车的“拦路虎”。“头车”驾驶员开始减速驾驶,全神贯注观察道路两侧情况,尽量避开道路边缘,而后面的车全部跟着“头车”的轨迹行驶。
进入市区后,道路上下水道的井盖也多了起来,这时重装备运输分队需要注意的细节是车轮要避开井盖,以防过重的车辆陷入井盖里,影响车队行进。 2日半夜,车队终于缓缓驶入预定卸载地域。
9月3日中午,当阅兵仪式结束后,重装运输车队再次出发,把受阅装备运回装载车场。
最大观礼台相当于一个体育场
“16年,三次大庆,三回临时观礼台的搭建,这次是时间最紧、任务最重、体量最大的。”风尘仆仆从拆除现场回来,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市设备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吴刚如释重负,又倍感骄傲。
吴刚告诉记者,国庆50周年和60周年阅兵时,临时观礼台只在天安门城楼两侧布建,可同时容纳数千人观礼。这一次,临时观礼台分别搭建在天安门城楼上、天安门华表东西两侧、天安门广场旗杆东西两侧、人民大会堂北门外、国家博物馆北侧七个区域,设计可容纳观礼人员约4万人,相当于坐满半个工人体育场。“仅从工程量上算,今年就是过去的7倍。 ”“八个晚上,我们完成了所有临时观礼台的安装。 ”项目部经理邓忠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广场旗杆两侧临时观礼台的安装。在这次为阅兵仪式搭建的临时观礼台中,广场旗杆两侧属于体量最大的,东西长178米,南北纵深52.7米,最高处接近8米,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体育场。
在广场上“盖楼房”,最难的是如何用最小的误差摆放整齐,特别是547件钢构件之间的连接,必须要用抱箍上下左右夹紧,才能保证人坐上去时足够牢固。吴刚介绍,为此,项目部在正式吊装前,先用电脑做了模拟吊装,又在加工厂进行了两次“试拼装”,每个构件安装要多长时间、几个人配合,提前算得一清二楚。
据《北京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