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显两座陵 一部大辽史

18.12.2017  15:38

   在北镇闾山的辽代帝陵中埋葬了辽代早中晚三个时代的帝王皇族

  乾显两座陵   一部大辽史

  享国二百余年的大辽王朝,疆域辽阔、文化灿烂。今日辽宁是昔日辽王朝的腹心之地,若想于此探秘大辽遗风,不如来北镇寻觅乾显二陵,流连于琉璃寺、龙岗子、骆驼峰等秀美的闾山风光间,那个马背上的伟大王朝,似与您咫尺相隔。

   四帝三后

   皆葬于此

  终辽一代二百余年,历九帝,分葬于五大皇陵:祖陵、怀陵、庆陵及显陵与乾陵,其中,乾、显二陵地处今辽宁北镇的医巫闾山中。显陵葬“让国皇帝”耶律倍,乾陵葬景宗耶律贤,世宗耶律阮袝(fù)葬显陵,辽国最后一个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人葬于乾陵旁。

  目前确定葬于医巫闾山的辽代皇族、后族为四帝三后,七个王爷,一个王妃。四帝即义宗(耶律倍死后追谥的封号)、景宗、世宗与天祚帝;三后是世宗怀节皇后萧氏、世宗甄皇后、景宗睿智皇后萧氏(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七个王爷是平王耶律隆先、秦晋国王耶律隆庆、晋王耶律隆运(韩德让)、周王耶律宗业、魏王耶律宗政、郑王耶律宗允、广陵郡王耶律宗教;一个王妃是耶律宗政的秦晋国妃萧氏。此外,袝葬闾山的还有为数众多的皇亲国戚与功勋大臣。

  在辽代五陵中,闾山辽陵的奉陵邑(显州与乾州)所辖州县最多,陪葬的皇族、后族人物最多,入葬持续时间最长(从辽初葬“让国皇帝”耶律倍直到金初葬辽天祚帝及其子孙,金元时期亦陆续有耶律氏后代葬入)。可以说,闾山辽陵是辽代规模最为庞大、体系最为完整、影响最为深远的帝后陵墓群,也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入葬人数最多的帝王陵寝,这恰是闾山辽陵的价值所在。

  较之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境内的其他三大辽陵(祖陵、怀陵、庆陵),乾显二陵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它代表着辽代早(“让国皇帝”耶律倍、辽世宗耶律阮)、中(辽景宗耶律贤)、晚(天祚帝耶律延禧)三个时代,而读解乾显二陵背后的玄奥信息,无异叙述一部跌宕起伏的大辽沉浮史。

   佳美闾山

   风水宝地

  那么,为何闾山皇陵在辽代五陵中的地位最为显赫呢?这与辽代的皇权斗争史密切相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世时,本来要将皇位传给长子耶律倍,但阿保机病逝后,耶律倍的母亲应天皇太后述律平偏爱二子耶律德光,迫使耶律倍不得不让位于弟,最终被逼无奈别离故国,渡海投奔后唐。后唐灭亡前,耶律倍被李从珂遣人杀害。公元937年,耶律倍归葬于医巫闾山,被其弟辽太宗追谥为“文武元皇王”,史称“让国皇帝”或“义宗”。耶律倍一生酷爱闾山风光,并在闾山最高峰筑建了当时闻名天下的藏书阁——望海堂。在大辽九帝中,除了太祖、太宗、穆宗外,其他人均为耶律倍的直系子孙。正因为耶律倍的子孙是辽代帝王的主流根脉,因此,备受耶律倍青睐的闾山便成为辽代首屈一指的皇陵区。而医巫闾山所在地北镇,在整个辽代历史中的政治地位自然变得格外重要了,修陵、建殿、置州、设县、移民等辽代历史上的一系列大事发生在北镇,便不足为怪了。

  选择医巫闾山为皇陵所在地,除政治原因外,与辽人崇尚“择地山阳,背山面水,景色佳美”的风水观有密切关联。首先,闾山环境优美,具有“奇峰秀色美如画,松柏交映翠夹陵”的景观效果;其次,这里群山环抱,地势开阔,闾山辽墓都处于面向东南方的口袋形山谷中,既有连绵的高山为屏障,又有远山近丘相呼应。大山环抱中的小山丘或山脉的小分支成为一个个独立的文化地理单位,具有地势高燥、开阔的特点,有利于排水和建设,符合“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及“山环水绕,负阴抱阳”的皇陵墓葬标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