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

29.06.2015  04:52

永远屹立在百姓心中的“樟子松”

———追记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

  编者按 董福财同志生前是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党支部书记。他舍小家顾大家,数十年来坚持带领群众植树治沙,修路致富,造福乡里,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改变了家乡的贫困面貌,被人们誉为“治沙书记”。今年3月21日,他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

  5月23日,省委书记李希就董福财先进事迹作出批示:董福财这样的“治沙书记”事迹值得总结、推广、学习。

  根据李希同志批示,为宣传弘扬董福财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推动全省“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本报今日刊发长篇通讯,让我们共同走进董福财留给人们的“绿色家园”和“精神家园”。

  在辽西北靠近科尔沁沙地的边缘,生长着一种树,越是在风沙肆虐、干旱少雨的恶劣环境下,越是长得郁郁葱葱、挺拔高立,它叫樟子松。

  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有一位共产党员,越是面对着草木难生的流沙,越能激发植树治沙、造福百姓的冲天斗志和顽强精神,他叫董福财。

  有人说,董福财就是一棵屹立在百姓心中的“樟子松”。

  董福财生前是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党支部书记。自1996年以来,他带领村民坚持植树治沙,硬是在茫茫沙海造出了一片生命绿洲,将辽宁防沙治沙第一道防线足足向北推进了13公里,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治沙书记”。

  今年3月21日,因积劳成疾,62岁的董福财不幸病逝。23日出殡那天,初春的彰武最低气温-6℃,北风三四级。凌晨4点多钟,很多村民就爬起来奔赴百里之外的县城,送他们的老书记最后一程。

  当村干部42年,董福财一门心思想着带领全村人过上他们向往的美好生活。他心中始终牢记着党的宗旨、党员的责任、干部的担当。他坚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凡事抓严抓实,大事急事难事很多都是他第一个带头干的。他是离群众最近的公仆,总是出现在村民最需要的时候,在村民眼里,董福财就是党和政府的代表!他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献,对自己、家人和亲属有着近乎苛刻的严要求,家里不仅没有沾着光,还常因公事搭钱搭物,家人也出了不少“义务工”。

  入党22年,董福财始终牢记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郑重誓言,鞠躬尽瘁,忘我工作,把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深深地藏在了大漠深处。

  每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该怎样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让董福财告诉我们吧。大事敢担当,重压之下能挺身而出

   “决不能让这片地毁在咱手里,共产党员要带头治住流沙”

  彰武县的最北端是阿尔乡镇,阿尔乡镇的最北端是北甸子村。

  就像一头扎进了沙漠,北甸子村西南北三面与我国最大的沙地———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接壤,直到上世纪末,这里还遍地是光秃秃的沙坨子。

  那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

  早晨一起炕,先要抖落掉被上的沙子,如果头天晚上风再大些,沙子能堆到窗台那么高,人得先从窗户跳出去,把门口的沙堆扒拉开,否则推不开门。春季里,一场风沙过后,不是发芽的玉米种子被掀出来,就是快出土的苗被盖上一层厚厚的沙子,种地很少一把成。

  一个腊月里,村里有位老人去世了,儿子就去外乡亲戚家送信,连夜返回正赶上大风雪。那时候,因为没有树木指引,也很少有灯光,白茫茫的一片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他就在风雪中的沙坨子里晕头转向地绕来绕去,始终没有找到回家的路,活活冻死在离家只有几里地的村外。

  流沙威胁着村庄,伤害着村民,也深深刺痛了董福财的心。

  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的一个工作组得出了考察结论:北甸子村不适合人居,并提出了整体移民规划,然后原地造林固沙。早就对治沙憋着一股劲儿的董福财一下子来了精神:“我们不搬,就让我们干吧!”

  过去,北甸子村不是没栽过树,但到头来都成了“活人栽死树”,6万多亩地还是那副“十山九秃头,风起白沙飞”的老样子,沙里栽树太难了。久而久之,栽树似乎成了村里人的思维“禁区”。

  董福财心里也明镜儿似的,但他深知,北甸子村贫困闭塞的总病根就在这风沙上,治不了流沙,北甸子村永无出头之日。

  困难面前,为党分忧,当时还是村委会主任的董福财,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勇气和担当精神,毅然把造林固沙这份沉沉的担子扛到肩上。

  说干就干,董福财开始挨家做工作,掰饽饽说馅儿地讲栽树的好处,但没人买账,“这日子凑合着过吧,栽啥树呀”,“沙子里栽树,这不是干傻事吗”,还有的说得更直白,“这么好的事,你咋不干呢?”

  这话倒提醒了董福财,“困难面前共产党员不上,谁上?党员干部不就得干出样子才能服众吗!”董福财暗下决心,“决不能让这片地毁在咱手里,共产党员要带头治住流沙”。

  1997年春,他贷款一万元,承包了自家附近的200亩沙地,强拉着仅有的被他“说服”的三个人———妻子和两个刚成年的孩子,走上了沙坨子。

  所谓沙坨子,就是流沙堆成的山,空手走都费劲,一脚下去沙子常常没过膝盖,更何况还挑着树苗。挖树坑就更难了,一锹挖下去,坑还没成形就很快被流沙填平了。董福财有办法,他挖一锹浇一次水,再挖一锹再浇一次水,一个坑得挖十几分钟。

  沙里栽树,关键是水要浇足。因没有地下水,董福财只能套上马车,到几里之外的泡子拉水,然后再一桶一桶地往上挑,累了就单桶往上拎,再不行就俩人一起抬,常常到最后,水就剩一半了,而一棵树至少要浇一桶水。那时候,董福财一天要拉20多个来回。

  树坑挖好了,水也浇足了,眼看着几百棵树就这样在自己手里栽出来了,董福财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可第二天早晨再一看,顿时冷水浇头般,有种想哭的感觉:树苗全被大风连根拔出来了。这样的辛酸,董福财经历过不止一次。

  他试过很多办法,后来发现经过猪牛踩踏和粪便浸渍的苞米秆子能“抓”住土,就立即套车把家里那些烂秆子拉到沙坨子上平铺起来,然后再栽树,结果很管用,董福财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大叫:“这法儿好,树苗能扎根了!”

  那时候,茫茫大漠,远远望去,树苗在风中摇曳,4个晃动的身影显得那么渺小而孤单,这是一幅多么壮美的生命画卷!

  一天下来,4个人浑身像散了架子一样。时间一长,妻子刘玉莲心疼孩子,打起了退堂鼓,董福财却异常坚定地说:“就剩我一个人,也得把这事干成!”

  是啊,他怎能中途而退呢?栽树固然是为了防风治沙,但更是为了改变村民那种安于现状的惰性,燃起他们发展致富的劲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人终于在草木难生的沙坨子上造出了北甸子村的第一片“希望林”。

  在其他树很难生长的地方,樟子松成活了;在很多人认为栽不活树的地方,董福财成功了!

  第二年,董福财又拉上11户党员和亲戚,和他一起包地植树。边栽树边总结,董福财逐步探索出了一整套沙地造林的方法:从坡下起步到逐步上移,从湿沙挖坑到见土下苗,从草格护苗到定量浇水,从肩挑背扛到接力浇水……这套科学方法,为北甸子村大规模植树趟出了路子,成活率最终提高到85%以上。

  董福财和党员们承包的2000多亩沙坡树木开始逐渐成片,原来白茫茫的沙坨子开始连接成了绿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眼看着成活率越来越高,到2000年的时候,更多的村民开始跟着董福财上山了,他们终于相信,沙坨子上能栽活树。

  2002年,国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拿出自家耕地栽树,这可是个较真的事,很多村民一时还难以接受。“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可不能卡在咱手里”,董福财又带头退地30多亩,第一个在自家耕地栽上了树。很快村民也都想通了,他们就认一个理儿,跟着董书记,没错!这些年,北甸子村人均退耕还林约15亩,董福财累计退地60多亩。

  董福财始终践行着自己说过的话:“啥叫党员,就是要遇事冲在前,打出样,比普通群众奉献多!”

  有了退耕还林好政策,再加上董福财探索出的好法子,北甸子村造林固沙的劲头更盛了。

  心中有党,释放出忠诚;心中有民,凝聚起力量,董福财以不计个人得失的奋斗精神,在百姓心中树起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干事讲认真,有股子“锱铢必较”的实劲

   “不管谁栽的,只要不合格都得拔了重栽”

  春季栽树的那两个多月,是董福财每年最忙也最累的时候。他白天长在山上,晚上还要动员栽树,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每到夜里,董福财的儿子董伟都会被阵阵“咣咣”的声音惊醒。在沙坨子上一站就是一天的董福财,腿疼得受不了,就不由自主地一下一下在炕沿上摔打,用这样的方式来缓解疼痛。尽管如此,第二天早晨第一个上沙坨子的,还是董福财,栽树是他心中最大的事。

  每天,董福财都不停地在沙坨子上走动,紧盯着别人栽树,看合不合格。一次,他检查到亲家母马桂芹跟前,发现坑挖得浅,就毫不客气地当着好几十名村民的面,把已经栽完的树全拔了:“你这不是糊弄我,是在糊弄子孙后代!”说完不由分说,现场监督着让她全部返工重栽。

  “不管是谁栽的,只要不合格都得拔了重栽”,今天旧事重提,马桂芹的话语里只有敬意,而没有一点“恨意”,尽管这位亲家曾让她很“下不来台”。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凡事就怕认真,董福财以共产党人特有的认真劲,为百姓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董福财的严格和认真是出了名的,很多村民说,董书记就是个干事不糊弄的人。

  每当栽树的时候,董福财总是先在一块沙地的两端固定好橛子,把线拉得直溜的,哪怕中间有根蒿子什么的稍微影响一点直度,他都要跑过去,把那根碍事的蒿子扒拉开,或是找个东西压住。他不能容忍任何影响栽树质量的事。

  在村民陈其华眼里,北甸子村那一片片林子,无论东西瞅、南北瞅,还是斜着瞅,怎么瞅都成趟儿:“老董要求严,栽树一定要栽出规矩。”

  董福财也不是神人,他栽的树也死,最开始成活率也就30%,但他补苗补得“邪乎”,有时候补的树苗比新栽的还要多,特别是最近几年,就更是专门“打补丁”了。

  在董福财的带领和影响下,如今的北甸子村,栽树已经成为全村人的自觉行动,这些年没有发生过一起毁林盗林事件,树可是大伙的“保护神”啊。

  有一次,董伟养的牛不小心挣脱了出来,跑进了林地,恰恰被董福财发现了,他当时就急了,狠狠地骂了一顿董伟:“你这不是祸害人吗?”为了避免林子被牲畜啃食,董福财说服全村人把牛羊圈养起来,还定下了封山禁牧的制度。

  每年火灾高发季节,董福财总是第一个上山护林,特别是清明节前后,他都要组织党员和村干部拿起铁锹,跟在一些还有烧纸陋习的村民后面,随时准备着把可能遗落的火星埋起来。

  从栽下第一棵树起,董福财就与风沙打起了“持久战”,一干就是近20年,他生命的最后1/3,都倾注到了栽树上。看准了的事就坚持干下去,这是董福财最可贵的品质!

  20年来,董福财带领全村累计栽树近300万株,自己亲手栽下3万多株,几乎是从零起步的北甸子村,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8%。

  如今,一条长约15公里、宽约3公里的林带,分明地把北甸子村与科尔沁沙地隔开了。

  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都感觉这几年北甸子村的扬沙天气明显少了,即使风大些,但流沙已经被遍地的树木紧紧锁住,再也不能轻易随风起舞了。

  过去,村里人从外地回来,见到白沙漫天就算到家了,如今到家的标志变成了树林子。感受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上年纪的人禁不住为董福财“点赞”:如果当初他也半信半疑、患得患失,走一步回头看半天,北甸子村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过去栽树,第一年不活,第二年不活,第三年就不栽了。北甸子村治沙能有这么大成绩,关键是有董福财这样的好带头人”,今昔对比,村里67岁的老会计白景章颇为感慨。

  树起来了,生态好了,不仅林中的野鸡多了,就连从未有过的黄羊也在林中出没了。扬沙天气少了,土壤条件好了,粮食亩产量也从治沙前的200斤,提高到近千斤。

  过去的北甸子村,大自然说了算;今天的北甸子村,村民自己当家。治服了流沙,北甸子村就像被董福财重新启动了电钮一样,以往很多不敢想不能做的事,都开始提上日程了。

  “敢教日月换新天”,董福财以他的铮铮铁骨,改写了北甸子村的发展航程,让村民自己掌握了命运。难事靠拼劲,关键时刻能豁得出去

   “路早通一天,村民就能早富一天”

  还是在拉水浇树的时候,董福财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路修好。

  三面环沙的北甸子村本没有路,人畜车都是沙里行,村东面距阿尔乡虽不过6公里,但中间被一个100多米高的巨大沙丘阻隔了几十年,村民去镇上办事,孩子去镇里上学,都得绕着走,这要多走出五六里,饱受出行之苦。

  那时候,村里人买什么都贵,春季种子化肥加上运费,价格高一大截;卖什么都贱,辛辛苦苦种点农产品,费挺大劲拉到镇里,一斤要比别人便宜几分钱,“货到地头死”,人家知道你是北甸子村的,你不卖,还能拉回去吗?

  有一次,村民邢守军用牛车拉着5头300多斤的大肥猪赶往阿尔乡,逛荡一路晒死3头,买主说啥不要了。

  因为没有路,村民有病耽误治;因为没有路,很多孩子早早辍学;因为没有路,村民日子越过越紧巴,北甸子村就像被“扔”进了沙漠里。

  这也怨不得人,过去即便修好了路,但有流沙“袭击”,也保不住。而一旦造林固沙渐渐有了起色,董福财想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2002年,经镇村积极争取,北甸子村通往阿尔乡的村级公路终于立项了。兴奋之余,困难也像一块巨石压向了董福财:要修路,先得自行铲平那座沙丘,还要用实土和石头把路基垫起来。

  大设备进不来,北甸子村也没那么多资金,移山的任务只能靠村民出义务工了。那时候,董福财白天第一个套上自家马车铲沙丘,晚上动员大伙跟着干:“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咱可不能因为自己孬,把事耽搁喽”。马家和好宝起两个屯的几户村民不愿意出义务工,因为他们出行不走这条路,董福财不顾白天劳累,夜里三番五次到这几户村民家做工作,董福财的那股执着劲深深感动了他们。

  就这样,在董福财的带领下,全村老少齐上阵,手担肩扛,马拉人拽,整整干了两个月,硬是把压在村民心头的沙丘移走了,这令施工方惊诧不已。瘦了一圈的董福财说,可不能耽误了工期!

  “他有一种‘咬钢锉铁’的精神”,村党支部副书记邢守龙说,只要是认准的事,他一点不含糊!

  就像烈日雷霆也奈何不了的樟子松,董福财干事的精神永远旺盛。

  垫实土也是修路的关键。每天,董福财都要赶着马车,和大伙到四五里之外的地方挖土、拉土,然后再铺平、夯实,经常是人困马乏。

  连日的劳顿,村民费占军的马有些吃不住劲了,董福财上前一步拽住车辕子使劲帮忙,结果被马抬腿踢个仰八叉,他爬起来继续拉,可没走几步,一头栽倒,手捂着肚子,疼得满头大汗。村民们赶紧把他送到医院,经诊断脾被踢裂了,做了摘除手术。那正是秋忙季节,每次刘玉莲抽空去医院,董福财张嘴就问路修到哪了,至于家里秋收的事问都不问。他的心里,只有北甸子村这个“大家”。

  修路不仅董福财忙,刘玉莲也跟着忙,她要给工地上的村民做饭,给运料司机送饭,有时候最多一天做七八顿。

  老天爷好像故意要考验一下北甸子村人一样。2003年夏天,刚刚修好的路基被一场大雨生生冲开了一道豁子。当时已是夜里10点多了,雨还在下着。

  董福财一声未吭地冲出房门,叫来姑爷等几个人,开上四轮拖拉机到一里地以外的地方挖来草皮子,一股脑地填到豁口上,填上就冲跑了,冲跑了再填,一共拉了十多车之后,豁口终于被堵住了。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半夜12点多了,个个都成了“水鸭子”。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也豁得出去,这和战争年代枪林弹雨的战场、和平时期各个急难险重面前,共产党员高喊着“同志们,跟我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他身上有种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勇精神”,一直在北甸子村教书的闫振辉对董福财充满了敬意。

  2003年8月,北甸子村民心中的“天路”终于通车了。当天,很多村民就套上马车,拉上家人,欢笑着赶往阿尔乡,也没啥事,就想体验一下板油路的感觉。

  早些年卖牛,村民要赶到镇上,这一路,一头牛怎么也得掉20斤秤,得少卖上百块。通路后,买家直接下乡收,养牛户可借劲了。

  后来有人曾问过董福财,为啥不等上几年,实施“村村通”后,政府不就掏钱给修路了吗?董福财说:“等不得啊,早通一天,村民就能早富一天。”

  “民事不可缓”,董福财太了解憋了几十年的村民的心情了。

  一想到百姓的期盼,有着强烈宗旨意识的董福财就有着使不完的劲,就有着做不完的事,党和群众的利益是他心中的天。“好事”看境界,利益面前退得下来

   “他帮着很多村民致富了,自己却依然清贫”

  在北甸子村,董福财家很好找,顺着那条大路往西走,最破旧的一趟房就是,那是40年前下乡知青住过的老房子,为防风防雨,屋顶还压着砖,周围被新房子包围着,格外“显眼”。

  流沙少了,路也通了,村民也争先恐后地走上了致富路。最近10年来,北甸子村可没少盖新房子,但董福财依旧住在“老青年点”里。

  董福财身上,有着共产党员普遍具有的优秀品质———甘于奉献。

  “他帮着很多村民致富了,自己却依然清贫”,养牛大户王辉的话,道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

  15年前,没技术没经验更没资金的王辉,硬是在董福财的帮助下,成为彰武县远近闻名的“牛人”。

  当时,王辉要盖牛舍要进牛,至少需要10万元钱。父亲刚去世,一点家底没有,10万块对他来说,不亚于天文数字。全家“翻箱倒柜”地凑,再从姐姐婆家借点,可也就两万来块钱,急得王辉几天吃不下一口饭。无奈之下,王辉想到了董福财,没想到他连奔儿都没打,直接就说:“贷款,我给你担保!”

  就这样,董福财领着王辉今天跑这儿,明天跑那儿,尽管不停地说好话、陪笑脸,但还是“碰钉子”。因为年轻,也没经历过啥挫折,吃了几次“闭门羹”后,王辉脸上就有点挂不住了,对董福财说,“要不拉倒吧,不整了”,结果被他狠狠了一顿。气盛的王辉也把董福财当成了“出气筒”,几天的委屈化为怒气,全撒到了他身上。回到家后,有点绝望的王辉想,养牛这事就算拉倒了!哪成想,第二天,董福财又拉上他,继续跑贷款。半个月后,他兴奋地告诉王辉:“贷款下来了,8万块,今后就看你小子的了……”

  过去,因为靠近内蒙古,北甸子村有贩牛的传统,阿尔乡牛市在当地也很有名。董福财也贩过牛,还在北甸子村最先养牛,但后来都放弃了。

  董福财常说,一心不可二用,我要搞养牛,就不能集中精力干集体的事了,既然当了村干部,大家还认可我,那咱就不能三心二意。

  自己虽然不养牛了,董福财却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把北甸子村的养牛业搞起来了。跑贷款、选良种、找信息,董福财干得比自己养牛还上心,过去积累下的客源都转给了村里的养殖户。

  养牛大户李万权说,董书记要是一直养牛,早发家了,他一心想着让乡亲们富起来,却“忘”了让自己也富起来!

  个人利益面前,董福财选择了退却,他把发家致富的机会,无怨无悔地让给了群众,而自己却甘守清贫,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

  在很多村民眼里,董福财绝对是能人:种地,他是好把式;贩牛,他是好商人;当村支书,他是好干部。很多事,他看得比别人远。

  2010年,村民闫明哲想建一个畜牧交易市场,让养殖户与客商直接对话,牲畜也能卖上好价。他看中了自家旁边的10亩地,但一报到村上,董福财不同意,说影响集体规划,还说那块地太小,不够发展,坚持另批50亩给他。闫明哲很生气:“我修路都投几万块了,也没抱你家孩子下井,你这不是跟我过不去吗?”话说到这份上,董福财依然不为所动。

  可5年后再看,闫明哲真是心悦诚服:“如果当初选那10亩地,手脚就被‘圈’住了,现在这50亩咋干咋有理,董书记看得远,也敢当家!”

  自己的家没当好,董福财却把北甸子村这个“家”当得兢兢业业,全村近60%农户搞起了养殖业,养牛超过50头的大户有20余家,养羊超过百只的达30多户。

  2014年,北甸子村人均纯收入9700元,比2000年增加了近8倍,养殖业一项人均增收4000元,一户一年赚个三四万元很正常。

  如今的北甸子村,家家户户都有农用机动车,还有一半人家买了小轿车。过去,北甸子村的女儿都往外嫁,现在,村上有很多外地嫁过来的媳妇,村里的小伙都比着致富,再也没有打光棍的了。

  今年初,病情日渐加重的董福财拉着李万权的手说:“牛价有波动,但千万别放弃,咱村致富的方向,还是养殖业。”董福财就像一块铺路石,也像一个阶梯,支撑着托举着百姓在致富路上越走越远,越登越高。凡事想宗旨,“为人民服务”已刻进骨子里

   “村干部只有克己奉公,老百姓才服气”

  董福财有五六个兄弟,都住在北甸子村。对于这个当村干部的大哥,哥几个有时心里也挺有意见,但不敢跟大哥说,就找刘玉莲磨叨:一点光都沾不着,还跟着吃亏。刘玉莲就说,你大哥当这个书记,就好像在前面走一样,咱们家里人就别在后面给他找麻烦了。

  在农村,分地是头等大事,每次都是董福财负责拉线测量面积,如果别人家能分上30垄,兄弟们往往就是29垄。

  1996年年底,第二轮土地承包开始重新分地,董福财的一个兄弟媳妇正怀孕在身,兄弟就找到董福财说,孩子马上就出生了,分地应该有孩子份。但董福财说按户口本上的人口数分地,硬是没给。孩子出生后,或许董福财也觉得有点过意不去,就抱着孩子说,好侄女,等你出嫁了,大伯给你备一份厚嫁妆。

  白景章说,“当村干部只有克己奉公,老百姓才能服气。”

  对自己家的事,董福财就更苛刻了。儿媳妇嫁过来,按惯例要给地,被他压下了,但几个同样条件的都分到地了;女儿结婚盖房,想砍两棵树,被他严厉制止,却把指标给了一个困难户。一提到这些事,家里人有时也开玩笑,说他“里外不分”。

  好个“里外不分”!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董福财的“里外不分”,不正是严以用权、用权为民的生动体现吗?

  有一次,阿尔乡镇空出个岗位,有人就劝董福财给儿子“活动活动”,他就把董伟叫到跟前说:“这个事我不能去说,你要是我儿子,就自己干出个样来!”

  尽管对儿子很严厉,但有时候董伟也跟董福财开玩笑:“爸,你当村支书,也有点权,啥时候也让我挣个十万二十万的呗。”老董立即严肃地说:“老了老了,你还让我进监狱啊!”

  严于律己,心存敬畏,为政清廉,与董福财共同生活了近40年的刘玉莲说:“他当村干部心里没‘鬼’,在村民面前没‘短’处,干工作理直气壮,村民也信服他。”

  董福财常说,老百姓一般把自己的小家过好就行了,但村干部一定要时刻牢记着,把老百姓的日子过好。

  时时处处想着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已经深深地刻进了董福财的骨子里。他如樟子松般,需要的养分很少,但却甘愿为人们遮风挡沙。

  1996年春,村民宋旭东家窗户被刮坏了,大风刮得满屋沙子,董福财当即揣上4000元钱,一路小跑着赶到他家,量好窗户,又联系维修人员,等窗户修好了,他才想起自己买种子化肥的钱已经花去大半。

  一个贫困户的房子透风漏雨,董福财张罗钱物帮盖新房;一户村民房子盖到一半没钱了,他动员儿女资助了1.4万元,他还帮助村里困难户翻新了12座危房。

  董福财像樟子松一样质朴,为百姓的事“掏心掏肺”。这些年,他先后拿出三四万元帮助村民,或用于公事,但他家并不富裕。儿子盖新房,他都拿不出钱,还得找亲戚借。他心里只想着村民的生活,至于他自己却想得很少很少。

  看着一座座阔气的新房子,女儿曾问过他,咱家啥时候能住上那样的房子,董福财笑着说:“等全村人都住上像样的房子,咱家再说!”

  大事急事难事凡事带头的董福财,只是在自己的事上落后了,他的心里只有群众。他就是党和政府派到百姓中间的代表!

  刘玉莲说他是“一根筋”,就想着公家的事,有时觉得他“没能耐”,要不咋能把家过成这样?但是呢,他能把村干部、党员和全村人拧成一股绳,刘玉莲也想明白了,他把能耐都用到村里去了。

  2003年春旱,家家户户都忙着打井抗旱,董福财每天不是帮这家跑打井材料,就是帮那家张罗资金,还要帮着选打井地点,眼看着别人家地都浇上了水,刘玉莲只好自己联系打井的,“这个家啥事也指不上他。”

  董福财常对村干部说,将来无论谁当村支书,都要像办自己家事一样,把村里的事办好。

  靠着这份忠诚、坦诚和执着,除了把“两委”班子紧密团结起来外,董福财还很注意把年轻人培养吸收到党组织中来。现在全村25名党员中,40岁以下的占了近一半。像村医柴伟这样一批有理想有一技之长又有奉献意识的年轻人,董福财更是悉心培养,他要让村里的事业后继有人。

  去年11月5日,阿尔乡镇党委书记隋兵接到董福财的电话,说胃疼得厉害。隋兵一下急了:除非实在挺不了,否则老董不会打电话。

  摸着董福财腹部肿块的医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个病绝不是一天两天了,那是一种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他怎么能挺了这么长时间呢?

  在董福财看来,疼痛啊、病啊都可以忍、拖,但村里的事绝对不能耽搁。

  就在此前一周,董福财还和省直机关工委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一起,赶到省畜牧局咨询建养殖示范小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的事,那时候,他该忍着多大的疼痛啊!

  一辈子刚强的董福财病倒了!面对党组织的关心,董福财却说:“这病治不好,不能再给组织添麻烦了。”

  今年3月的一天,一早醒来,董福财对儿子说:“我昨晚做了个梦,还跟大伙栽树呢!”董伟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春天来了,又是一个植树的季节,在董福财听来,那缕缕春风,不就是催他栽树的号角吗?他该上山了!

  病重期间,董福财依旧牵挂着植树治沙的事,经常对看望他的村民说:“只要我不死,还带着大伙儿去种树,北甸子村永远是我的家!”他对隋兵说:“这些年栽的都是防风林,往后咱多栽点经济林吧,让村民再多些收入。”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董福财心里装的依然是群众利益。

  现在,我们可以告慰董福财的是,他生前所牵挂的那些事,如今都已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今年又补种了2000多亩林子,还种上了1500亩经济林;畜牧小区开建了,等到牲畜进小区,村子就更整洁了;三个屯间的路也开工了。他未竟的事业有人会接着干,他身上体现出的那种忠诚干净担当精神,也会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中间践行和发扬。

  在党员干部眼里,董福财是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纪律的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在人民群众眼里,董福财是带领他们排除万难、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主心骨”和“掌舵人”;在家人亲友眼里,董福财生前的付出和奉献,给他们留下了一笔无比自豪而又永远享用不完的精神财富。

  董福财始终如一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地践行着“三严三实”要求,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形象。

  董福财走了,他给那片土地和那的人民留下了一座功在当代、后惠子孙的“绿色银行”,他自己不也是一座让更多的党员干部不断汲取营养的“精神银行”吗?

  董福财走了,一棵伟岸的“樟子松”在百姓心中永远地屹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