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报】永远屹立在百姓心中的“樟子松” ——追记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

29.06.2015  10:48
  编者按 董福财同志生前是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党支部书记。他舍小家顾大家,数十年来坚持带领群众植树治沙,修路致富,造福乡里,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改变了家乡的贫困面貌,被人们誉为“治沙书记”。今年3月21日,他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
  5月23日,省委书记李希就董福财先进事迹作出批示:董福财这样的“治沙书记”事迹值得总结、推广、学习。
  根据李希同志批示,为宣传弘扬董福财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推动全省“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本报今日刊发长篇通讯,让我们共同走进董福财留给人们的“绿色家园”和“精神家园”。
  在辽西北靠近科尔沁沙地的边缘,生长着一种树,越是在风沙肆虐、干旱少雨的恶劣环境下,越是长得郁郁葱葱、挺拔高立,它叫樟子松。
  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有一位共产党员,越是面对着草木难生的流沙,越能激发植树治沙、造福百姓的冲天斗志和顽强精神,他叫董福财。
  有人说,董福财就是一棵屹立在百姓心中的“樟子松”。
  董福财生前是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党支部书记。自1996年以来,他带领村民坚持植树治沙,硬是在茫茫沙海造出了一片生命绿洲,将辽宁防沙治沙第一道防线足足向北推进了13公里,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治沙书记”。
  今年3月21日,因积劳成疾,62岁的董福财不幸病逝。 23日出殡那天,初春的彰武最低气温-6℃,北风三四级。凌晨4点多钟,很多村民就爬起来奔赴百里之外的县城,送他们的老书记最后一程。
  当村干部42年,董福财一门心思想着带领全村人过上他们向往的美好生活。他心中始终牢记着党的宗旨、党员的责任、干部的担当。他坚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凡事抓严抓实,大事急事难事很多都是他第一个带头干的。他是离群众最近的公仆,总是出现在村民最需要的时候,在村民眼里,董福财就是党和政府的代表!他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献,对自己、家人和亲属有着近乎苛刻的严要求,家里不仅没有沾着光,还常因公事搭钱搭物,家人也出了不少“义务工”。
  入党22年,董福财始终牢记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郑重誓言,鞠躬尽瘁,忘我工作,把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深深地藏在了大漠深处。
  每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该怎样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让董福财告诉我们吧。
  大事敢担当,重压之下能挺身而出
  “决不能让这片地毁在咱手里,共产党员要带头治住流沙
  彰武县的最北端是阿尔乡镇,阿尔乡镇的最北端是北甸子村。
  就像一头扎进了沙漠,北甸子村西南北三面与我国最大的沙地——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接壤,直到上世纪末,这里还遍地是光秃秃的沙坨子。
  那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
  早晨一起炕,先要抖落掉被上的沙子,如果头天晚上风再大些,沙子能堆到窗台那么高,人得先从窗户跳出去,把门口的沙堆扒拉开,否则推不开门。春季里,一场风沙过后,不是发芽的玉米种子被掀出来,就是快出土的苗被盖上一层厚厚的沙子,种地很少一把成。
  一个腊月里,村里有位老人去世了,儿子就去外乡亲戚家送信,连夜返回正赶上大风雪。那时候,因为没有树木指引,也很少有灯光,白茫茫的一片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他就在风雪中的沙坨子里晕头转向地绕来绕去,始终没有找到回家的路,活活冻死在离家只有几里地的村外。
  流沙威胁着村庄,伤害着村民,也深深刺痛了董福财的心。
  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的一个工作组得出了考察结论:北甸子村不适合人居,并提出了整体移民规划,然后原地造林固沙。早就对治沙憋着一股劲儿的董福财一下子来了精神:“我们不搬,就让我们干吧!
  过去,北甸子村不是没栽过树,但到头来都成了“活人栽死树”,6万多亩地还是那副“十山九秃头,风起白沙飞”的老样子,沙里栽树太难了。久而久之,栽树似乎成了村里人的思维“禁区”。
  董福财心里也明镜儿似的,但他深知,北甸子村贫困闭塞的总病根就在这风沙上,治不了流沙,北甸子村永无出头之日。
  困难面前,为党分忧,当时还是村委会主任的董福财,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勇气和担当精神,毅然把造林固沙这份沉沉的担子扛到肩上。
  说干就干,董福财开始挨家做工作,掰饽饽说馅儿地讲栽树的好处,但没人买账,“这日子凑合着过吧,栽啥树呀”,“沙子里栽树,这不是干傻事吗”,还有的说得更直白, “这么好的事,你咋不干呢?
  这话倒提醒了董福财,“困难面前共产党员不上,谁上?党员干部不就得干出样子才能服众吗! ”董福财暗下决心,“决不能让这片地毁在咱手里,共产党员要带头治住流沙”。
  1997年春,他贷款一万元,承包了自家附近的200亩沙地,强拉着仅有的被他“说服”的三个人——妻子和两个刚成年的孩子,走上了沙坨子。
  所谓沙坨子,就是流沙堆成的山,空手走都费劲,一脚下去沙子常常没过膝盖,更何况还挑着树苗。挖树坑就更难了,一锹挖下去,坑还没成形就很快被流沙填平了。董福财有办法,他挖一锹浇一次水,再挖一锹再浇一次水,一个坑得挖十几分钟。
  刘玉莲说他是“一根筋”,就想着公家的事,有时觉得他“没能耐”,要不咋能把家过成这样?但是呢,他能把村干部、党员和全村人拧成一股绳,刘玉莲也想明白了,他把能耐都用到村里去了。
  2003年春旱,家家户户都忙着打井抗旱,董福财每天不是帮这家跑打井材料,就是帮那家张罗资金,还要帮着选打井地点,眼看着别人家地都浇上了水,刘玉莲只好自己联系打井的,“这个家啥事也指不上他。
  董福财常对村干部说,将来无论谁当村支书,都要像办自己家事一样,把村里的事办好。
  靠着这份忠诚、坦诚和执着,除了把“两委”班子紧密团结起来外,董福财还很注意把年轻人培养吸收到党组织中来。现在全村25名党员中,40岁以下的占了近一半。像村医柴伟这样一批有理想有一技之长又有奉献意识的年轻人,董福财更是悉心培养,他要让村里的事业后继有人。
  去年11月5日,阿尔乡镇党委书记隋兵接到董福财的电话,说胃疼得厉害。隋兵一下急了:除非实在挺不了,否则老董不会打电话。
  摸着董福财腹部肿块的医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个病绝不是一天两天了,那是一种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他怎么能挺了这么长时间呢?
  在董福财看来,疼痛啊、病啊都可以忍、拖,但村里的事绝对不能耽搁。
  就在此前一周,董福财还和省直机关工委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一起,赶到省畜牧局咨询建养殖示范小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的事,那时候,他该忍着多大的疼痛啊!
  一辈子刚强的董福财病倒了!面对党组织的关心,董福财却说:“这病治不好,不能再给组织添麻烦了。
  今年3月的一天,一早醒来,董福财对儿子说:“我昨晚做了个梦,还跟大伙栽树呢! ”董伟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春天来了,又是一个植树的季节,在董福财听来,那缕缕春风,不就是催他栽树的号角吗?他该上山了!
  病重期间,董福财依旧牵挂着植树治沙的事,经常对看望他的村民说:“只要我不死,还带着大伙儿去种树,北甸子村永远是我的家! ”他对隋兵说:“这些年栽的都是防风林,往后咱多栽点经济林吧,让村民再多些收入。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董福财心里装的依然是群众利益。
  现在,我们可以告慰董福财的是,他生前所牵挂的那些事,如今都已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今年又补种了2000多亩林子,还种上了1500亩经济林;畜牧小区开建了,等到牲畜进小区,村子就更整洁了;三个屯间的路也开工了。他未竟的事业有人会接着干,他身上体现出的那种忠诚干净担当精神,也会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中间践行和发扬。
  在党员干部眼里,董福财是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纪律的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在人民群众眼里,董福财是带领他们排除万难、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主心骨”和“掌舵人”;在家人亲友眼里,董福财生前的付出和奉献,给他们留下了一笔无比自豪而又永远享用不完的精神财富。
  董福财始终如一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地践行着“三严三实”要求,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形象。
  董福财走了,他给那片土地和那的人民留下了一座功在当代、后惠子孙的“绿色银行”,他自己不也是一座让更多的党员干部不断汲取营养的“精神银行”吗?
  董福财走了,一棵伟岸的“樟子松”在百姓心中永远地屹立起来了!
  □本报记者/杨忠厚 侯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