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省对口援疆工作纪实

18.01.2016  02:27

每位辽宁援疆人都是幸福的使者

——“十二五”时期我省对口援疆工作纪实(下)

  阿热勒托别村是塔城地区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去年有段时间,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一回村,第一感觉是怀疑自己走错了。过去进村的泥土路都硬化成了柏油路或砂石路,两侧粉饰一新的墙壁,书写着“感恩祖国、感恩党、感恩援疆援助”等标语。

  这种变化是从2015年5月开始的,辽宁援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队特意选择了这个偏远的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11月冬意渐浓时,工作队又给村民送去了100双棉鞋和160套棉服。今年,辽宁援疆人还要帮着村里解决人畜吃水难题。

  一件件暖心窝子的援疆实事,让受援地群众一次又一次地体验幸福的味道。

  与基础性硬件相比,新疆受援地更紧缺的是人才,特别是各类专业性人才。紧密契合新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省合理安排调度,优化人才结构,“十二五”期间选派援疆干部和人才689名,柔性短期人才3000多人次,覆盖了党政机关、教育教学、医疗卫生、媒体宣传、经济综合、司法维稳、农林牧水等领域和行业。他们不仅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技术特长和专业优势,还更多地走出驻地和办公场所,与新疆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交往交融,千方百计想着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多的福祉。

  在受援地很多群众的眼里,每位辽宁援疆人,都是一个幸福的使者。辽宁援疆带给受援地人民的,不仅是一个个产业项目,一个个民生工程,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以及可望可期的美好未来。

  扶贫扶到点子上

  塔城恰合吉牧场牧三队共有124户人家,尽管每家都有很大的庭院,但长期以来都凌乱地空闲着。辽宁援疆干部发现了这个问题,就选取一户牧民庭院,进行了养殖、种植和生活分区管理试验,搞起了立体式庭院生产,还起了很有寓意的名字———“疆缘庭院”。就是这个小庭院,一年时间养大百余只家禽、20余头牲畜,还长出了2000多公斤各类蔬菜。一位74岁的哈萨克族老汉逢人就说,“疆缘庭院,加克斯(哈萨克语‘好’的意思)!”

  眼看着荒院里长出这么多东西,很快就有十余家牧民跟着干了,今年还会更多。辽宁援疆人不仅上门传技术,还依托我省农业技术优势,把多年培育的茄子、西红柿等新品种,送给当地牧民。

  小小庭院成为辽宁援疆干部人才率先主动开展“访惠聚”活动的一个缩影。2015年4月,辽宁援疆前方指挥部积极响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号召,迅速组建了13支援疆干部人才驻村工作队,把触角伸到最基层,与群众交朋友、认亲戚、结对子,帮助解难题、办实事。

  自从结成了帮扶对子,省直工作队37名援疆干部人才就与塔城市也门勒乡沙吾林村36个贫困户越走越近乎。他们先帮着解决眼前的困难,送上米、面、油等生活物品,还给每户发放了500到1000元不等的扶助资金。送钱送物解决燃眉之急后,省直工作队又自行出钱,买了鸡雏和羊羔等致富的“种子”,帮助贫困乡亲上了一些脱贫致富的项目。

  沙依巴克村有8户贫困、重病家庭,辽宁援疆人走访了解到困难后,与这8个贫困户结成对子。现在这8个家庭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疾病得到治疗的正常生活。

  针对兵团一些群众吃水难问题,辽宁援疆人协调后方专项审批了240万元,解决了两个团场自来水改造的问题。

  整个“访惠聚”活动开展以来,辽宁各工作队累计投入现金、扶贫慰问物资合计140余万元,协调到位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568万元,走访慰问群众6000余人次。

  对辽宁援疆人的倾情援助,受援地各族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都把辽宁援疆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一次,一位援疆干部坐上出租车才发现忘带钱了。尴尬纠结中,出租车司机听出了东北口音,就问了句,是辽宁来的吧?不用给钱了……事虽小,钱也没多少,但让人心里听着热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