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辽宁援疆人都是幸福的使者 ——“十二五”时期我省对口援疆工作纪实(下)

18.01.2016  10:48

  阿热勒托别村是塔城地区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去年有段时间,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一回村,第一感觉是怀疑自己走错了。过去进村的泥土路都硬化成了柏油路或砂石路,两侧粉饰一新的墙壁,书写着“感恩祖国、感恩党、感恩援疆援助”等标语。

  这种变化是从2015年5月开始的,辽宁援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队特意选择了这个偏远的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11月冬意渐浓时,工作队又给村民送去了100双棉鞋和160套棉服。今年,辽宁援疆人还要帮着村里解决人畜吃水难题。

  一件件暖心窝子的援疆实事,让受援地群众一次又一次地体验幸福的味道。

  与基础性硬件相比,新疆受援地更紧缺的是人才,特别是各类专业性人才。紧密契合新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省合理安排调度,优化人才结构,“十二五”期间选派援疆干部和人才689名,柔性短期人才3000多人次,覆盖了党政机关、教育教学、医疗卫生、媒体宣传、经济综合、司法维稳、农林牧水等领域和行业。他们不仅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技术特长和专业优势,还更多地走出驻地和办公场所,与新疆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交往交融,千方百计想着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多的福祉。

  在受援地很多群众的眼里,每位辽宁援疆人,都是一个幸福的使者。辽宁援疆带给受援地人民的,不仅是一个个产业项目,一个个民生工程,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以及可望可期的美好未来。

   扶贫扶到点子上

  塔城恰合吉牧场牧三队共有124户人家,尽管每家都有很大的庭院,但长期以来都凌乱地空闲着。辽宁援疆干部发现了这个问题,就选取一户牧民庭院,进行了养殖、种植和生活分区管理试验,搞起了立体式庭院生产,还起了很有寓意的名字——“疆缘庭院”。就是这个小庭院,一年时间养大百余只家禽、20余头牲畜,还长出了2000多公斤各类蔬菜。一位74岁的哈萨克族老汉逢人就说,“疆缘庭院,加克斯(哈萨克语‘好’的意思)!

  眼看着荒院里长出这么多东西,很快就有十余家牧民跟着干了,今年还会更多。辽宁援疆人不仅上门传技术,还依托我省农业技术优势,把多年培育的茄子、西红柿等新品种,送给当地牧民。

  小小庭院成为辽宁援疆干部人才率先主动开展“访惠聚”活动的一个缩影。2015年4月,辽宁援疆前方指挥部积极响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号召,迅速组建了13支援疆干部人才驻村工作队,把触角伸到最基层,与群众交朋友、认亲戚、结对子,帮助解难题、办实事。

  自从结成了帮扶对子,省直工作队37名援疆干部人才就与塔城市也门勒乡沙吾林村36个贫困户越走越近乎。他们先帮着解决眼前的困难,送上米、面、油等生活物品,还给每户发放了500到1000元不等的扶助资金。送钱送物解决燃眉之急后,省直工作队又自行出钱,买了鸡雏和羊羔等致富的“种子”,帮助贫困乡亲上了一些脱贫致富的项目。

  沙依巴克村有8户贫困、重病家庭,辽宁援疆人走访了解到困难后,与这8个贫困户结成对子。现在这8个家庭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疾病得到治疗的正常生活。

  针对兵团一些群众吃水难问题,辽宁援疆人协调后方专项审批了240万元,解决了两个团场自来水改造的问题。

  整个“访惠聚”活动开展以来,辽宁各工作队累计投入现金、扶贫慰问物资合计140余万元,协调到位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568万元,走访慰问群众6000余人次。

  对辽宁援疆人的倾情援助,受援地各族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都把辽宁援疆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一次,一位援疆干部坐上出租车才发现忘带钱了。尴尬纠结中,出租车司机听出了东北口音,就问了句,是辽宁来的吧?不用给钱了……事虽小,钱也没多少,但让人心里听着热乎。

   八千里路上送医忙

  在一个小山村临时诊室里,尽管设备简陋,但门外却排起了长长的候诊队伍。听说有辽宁援疆医生来巡诊,邻近几个村的农牧民早早就赶了过来。人太多,每一个病人又都想听辽宁的医生仔细说说,临时诊室里的医生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手边的水杯没时间碰一下,厕所也顾不上去。

  这是2014年6月以来,“辽宁援疆医生走基层”活动的一个小场景,也是每一位援疆医生最真实的工作写照。

  人们常说健康是第一位的,一旦生病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那幸福一定打折扣。而受援地几乎普遍缺医少药,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牧区,农牧民盼医望眼欲穿。

  一定要帮着边疆人民解除病痛!辽宁援疆人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通往一个个边远乡村那坑坑洼洼的“颠脏公路”。

  “辽宁援疆医生走基层”活动第一阶段选择了34个偏远村镇开展义诊,送医到家门,覆盖周边行政村207个、人口15万。在这场历时半年多、行程8400多里的巡诊中,辽宁共出动援疆义诊医务人员426人次,问诊患者5669人,为基层群众减免医疗费用19.5万元。

  不仅诊断细致,而且为了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并避免出现误服情况,辽宁援疆医生免费送药的同时,还特别叮嘱当地医务人员用哈萨克文给患者写下用药注意事项,让忧心而来的每位患者都满意而去。一位村民说:“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新疆,现在又来到家门口给我们看病,真是说不出的感谢!

  重在向基层延伸、向偏远的农牧民倾斜。2015年下半年,我省又启动了“辽宁援疆医生走基层送健康活动”,把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最好的诊疗服务送到偏远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家中。

  既治病,又育人,为提升受援地医疗服务能力,辽宁卫生援疆坚持“两条腿走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并重,大力推进当地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2015年上半年,“辽宁援疆医生走基层”活动第三阶段邀请辽宁著名医疗专家团队在塔城开展了专题讲座、技术辅导、现场演示等活动,累计培训医疗骨干200余人。下半年,我省又选派30名医疗专家来到塔城,全力以赴帮助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这30名辽宁医疗专家会同已经先期援疆的9名医疗人才,对医院的管理和临床进行全方位的把脉会诊。2015年12月28日,塔城地区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三甲”医院正式评审。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辽宁援疆实施卫生计生项目20余个,总投资3.4亿元,缓解70余万人看病难问题。

   播撒希望的种子

  职业中学的学生考上大学了,这是2015年高考发生在受援地的新鲜事,而且,还不止一名。很多家长说,这多亏了辽宁援疆老师呀!

  职业中学学生参加高考,文化课是一大“短板”,辽宁援疆教师就创造和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帮着补习文化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托里县一所职业中学就有28名学生考上了大专院校。

  不仅如此,一旦受援地教育与辽宁实现了对接,好事就一个接一个。2015年5月,在自治区职业院校比赛上,很多受援地学校获奖,农机科目还破天荒地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全国大赛。

  与医疗卫生事业类似,教育也是受援地明显的薄弱领域。教育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更关系着今后更长远的发展。教育援疆,就是面向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应该说,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辽宁经过多年积淀,经验比较成熟,发展比较靠前。如何把辽宁教育的优秀成果、经验和理念与新疆受援地分享,辽宁援疆人可没少动脑筋,教育援疆也走出了很多好棋、妙棋。

  就像做自己家的事一样,辽宁援疆人一直想着把受援地教育事业提高上去。在辽宁大后方的鼎力支持下,一批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深入到受援地一线,把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输送到了受援地。

  “十二五”期间,我省先后选派265名教育援疆干部人才,上示范课、公开课720余节,教育教学讲座400余场,参加听评课达4100余次;协调组织581名国家级、省特级教师、名师组成的教育专家团开展送教进疆、送培进疆,授课共计1600余课时,累计5.3万余人次教师和学生现场受益。

  一位两次援疆的教师为自己的援疆之旅订制了几个“突破口”,一是针对那些家境贫寒又积极向上的学生无偿补课,二是一对一教育资助,三是开办“援疆小课堂”,“倾其所有”地把各种知识传授给求知欲强烈的学生,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要做就做最好,这是每一位辽宁援疆人的心声!

  既走进去,又引进来,教育援疆的辽宁举措不断创新。我省开办了面向受援地学生的内高班和内职班,两年已累计招生623名。我省29所本科院校面向受援地定向招录各族应届高中毕业生,为受援地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两年内计划扩招至612人。

  教育援疆,辽宁找准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突破口,帮助扶持受援地逐步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援疆过程中,我省注重模式创新,“组团式”援疆就是一大亮点,抽调技术精湛、经验丰富、政治过硬的优秀人才,帮助受援地解决关键性问题,并提供菜单式、结构性、功能性服务。像第四批援疆干部人才入疆以来,我省又组织60名公安特警赴疆开展为期3个月的驻训,选调25名刑事技术、图像侦查等专业民警赴疆开展长期帮扶,累计参与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6起,打掉犯罪团伙12个,收缴赃款赃物150余万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塔城地委书记尔肯江·吐拉洪说,辽宁援疆干部人才,把塔城当故乡,把援疆当事业,倾情奉献智慧和力量,赢得了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

  “来疆为了啥,在疆干了啥,离疆留了啥”,每一位辽宁援疆干部人才都在心中时刻提醒着自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新疆受援地人民那发自内心的感恩与感谢,就是这样赢得的。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