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旅游有钱也不可任性

29.12.2014  11:51
      欣赏纯美的极地风光,与呆萌的企鹅亲密接触,曾是很多人的梦想。近年来,南极旅游不断升温,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南极旅游国。生活条件的改善,让更多人为尝试极致旅行而买单。然而,人们在圆梦的同时,却也让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考验,这也决定了这些旅游项目将只能属于小众。

  南极旅游渐升温 

  南极旅游并不等同于进入南极圈。从广义上讲,在南纬60度以南地区的旅游活动就被称为南极旅游。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是南极游的最佳时期,气温在0℃~10℃之间。 

  西方南极商业旅游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由最初的几十人开始缓慢递增。大约20年前,每年到访南极的人数为8000人左右,如今则数以万计。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南极旅游国。根据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披露的数据,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世界各国到南极旅游的总人数为37405人。其中,我国游客3367人,数量仅次于美国和澳大利亚。几年前,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甚至没把中国列入其游客数据统计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士正改变传统的旅游模式,把更多可支配收入用于探险式旅游。 

  随着中国前往南极旅游人数的增多,南极游的“中国味”也越来越浓,游轮上开始出现中文导游、中餐,甚至麻将桌。 

  不过,南极旅游的市场未必如媒体所炒的那么热。出于南极生态保护的需要,全球参与南极旅游的人数指标将受到严格控制。 

  目前,前往南极旅游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类是乘船登陆。游客乘飞机到达南美洲,在智利、阿根廷等国的港口乘坐破冰船,穿越前往南极大陆边缘,有不同的线路,并安排一定次数的登陆。这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南极旅游方式。 

  另一类是乘坐两三千人的巨型邮轮,不登陆,以“路过”方式观看南极风光,价格相对便宜。这些线路基本涵盖了南极的主要观光点,如企鹅、海狮、海豹、鸟类、冰川、捕鲸站、南极博物馆等,还有滑雪、攀冰、野营、探穴、潜水以及冰海划舟等不同项目。 

  除此以外,还有南极点深度游、飞机直接登陆南极大陆等形式。不过,它们费用昂贵,可达五六十万元。 

  去南极玩什么? 

  大多数游客选择的乘邮轮游览方式,主要在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带穿行,不会深入到风光相对单调的南极纵深地带。因此,游客能见到南极大陆美到极致的风光,例如大型浮冰、冰山和壮观的峡湾景观,当然,还可以看到可爱的企鹅。 

  ■赏极地风光 

  南极的纯净与美丽超乎人们的想象。日出和日落的壮美绝非他处可比。行至浮冰间,关掉马达,在静默间聆听风的呼声,以及浮冰从水面上滑过时的嘶嘶声。阳光透过云层射在远处冰山上,呈现出不同的灰度。 

  ■看成群企鹅 

  按照规定,在登陆期间,游客是不能靠近企鹅5米之内。但胖乎乎的企鹅常常摇晃着滚圆的腰身,主动靠近来客。企鹅是一群不会飞的鸟类,世界上共有18种企鹅,南极与亚南极地区约有8种。 

  ■做极限探险 

  南极户外探险挑战性更强,也非常小众,包括了登南极最高峰文森峰或徒步到南极点、南极马拉松等。例如,从2005年开始举办的南极马拉松赛,如今已举办了10届。今年的马拉松全程在南纬80度以内的南极圈内进行,平均温度为零下20℃,海拔900多米。这段赛程也被称作世界上最冷的100公里。我国极限马拉松选手陈盆滨第一个闯过终点,成为首位获得这项赛事冠军的中国人。有趣的是,这项比赛报名费高达近10万元人民币,被不少人戏称花钱找罪受。 

  南极游并非说走就走 

  纯净、遥远、神秘,这是人们对远在最南端南极大陆的想象。虽然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我们前往南极已不再是遥不可及,但是高端、小众的南极游也绝非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价格昂贵 

  跟常规旅行相比,南极旅游价格高昂。邮轮、海空联运、飞机,不论选择哪种方式,其费用少则10万元,多则五六十万元。当然,高昂的费用也带来了舒适享受。自首个商业邮轮抵达南极起,现代大型邮轮逐渐成为了赴南极旅游的主要方式。豪华邮轮的奢华服务与顶级享受也成为了各大旅行社的重要卖点,希望通过优质的服务吸引高端游客。 

  当然,较高的经济门槛也是好事,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游客数量的作用。 

  ■办理签证难度大 

  由于南极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其签证办理主要取决于从哪里出发去南极。现在大多以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为主,上述国家签证申请困难,准备材料多,流程很复杂。 

  ■专业性强 

  极地旅游对游客的身体素质、生存技能等提出不小的挑战。游客需提前在寒冷状态下接受适应性训练和生存技能培训。另外,在驶往南极的游轮上通常会安排一系列由探险家、生物学家、气候学家等讲授的关于南极的知识讲座,游客可以根据兴趣参加。 

  生态环境面临的危害 

  南极旅游本身被视作一种环境教育。游客在南极体验自然的纯粹与魅力,受到心灵的触动。旅行结束后,不少游客会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同时影响身边人,关注南极、保护地球生态。不过,大量游客造访对南极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确实存在。 

  ■导致生物入侵 

  英国南极考察处一研究小组发现,人们踏上南极洲的同时携带了很多非当地物种,而这些外来物种入侵有可能彻底改变已被孤立数百万年的南极生态系统。 

  例如,一种来自格鲁吉亚南部地区的昆虫——摇蚊在南极西格尼岛上大量繁殖。这种蚊可能是通过研究用植物进入南极。虽然摇蚊能够分解垃圾,但数量的庞大也带来麻烦,在最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可达40多万只,超出其它所有节肢动物的数量。 

  专家认为,大多数南极旅客在开始极地旅行前,都会花时间在气候寒冷的地区进行训练和准备。对于纯净的南极大陆来说,这绝对是个坏消息,抗寒性强的植物种子很可能会被携带入境,在南极生根发芽、繁衍生息。 

  ■影响植物生长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植物最稀少的地区。其品种和数量,不仅不能与其他大陆相比,就是同北极地区相比也相差甚远。经植物学家考察发现,南极洲仅有数百种植物,且多数为低等植物,如生命力顽强的地衣、苔藓、藻类等。这些难得一见的植物生长缓慢,年生长速度基本都在0.1毫米以下,很多壳状地衣年生长速度不足0.01毫米。南极地衣可谓地球上仍保持生命活动的最古老的生物。 

  但是,南极大陆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要经过许多年才能生长起来的苔藓,一旦被游客踩踏,就可能面临毁灭性的破坏。 

  ■带来垃圾 

  游客信手丢弃的垃圾对脆弱的南极而言,是致命的。科考人员曾在南极海岸看到大量的垃圾被刮到海岸上来。队员在解剖一只漂浮的死鸟时发现,鸟的胃里充满了塑料。 

  不过,也有专家持乐观态度,认为南极游客量受到了严格控制,并有细致的管理措施,这种可控局面与南极大陆非常广袤的地域相比,游客活动只占总面积的3%左右,影响很微小。 

  威胁企鹅生命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日报道称,随着南极游火爆,越来越多游客踏足南极大陆,使企鹅面临的病菌威胁增大,甚至可能危及它们的生命。 

  研究人员比较从1947年开始记录的数据后发现,游客携带到南极的病原体已经威胁到企鹅的生命,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鸡痘等感染已造成数千企鹅死亡。 

  长期以来,企鹅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南极大陆,免疫系统相对脆弱,难以应对来自南极大陆以外的细菌病毒,很容易被感染生病。而气候变暖,更是对企鹅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因为温暖的气候更有利于病毒的传播。 

  专家表示,自1969年以来,南极洲已经发生数次企鹅集体死亡事件,造成数以千计的企鹅死亡,其中不乏传染病所致。在2006年,鸡痘症蔓延造成400多只巴布亚企鹅死亡;2008年,六成的死亡企鹅同样是因为鸡痘症致命。 

  不过,也有专家反驳称,目前还没有足够多的证据来证明野生企鹅数量受到疾病的严重影响。而企鹅的死亡不排除是迁移到南极的其他动物携带了病菌。但为了保护企鹅,研究人员还是建议游客在登上南极大陆前,一定要遵守纪律清洁靴子,以降低疾病传播的几率。 

  此外,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危及企鹅。例如,与企鹅近距离拍照留念容易传播游客携带的病菌;随手带走看似不起眼的石头作纪念,实际上是带走了企鹅筑巢时非常难得的必需品。 

  如何规范南极生态旅游管理? 

  为了确保南极生态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专家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逐步明确法律责任的规制主体。一些专家认为,在南极生态旅游环境管理问题上,不应当由南极旅游协会作为核心领导主体,而应当由缔约国来牵头,以达到更好的环境监管的目的。因为协会作为旅游经营者的代表,其规则的制定与执行都必须服从于维护组织成员的商业利益,不可能成为规制南极旅游的理想主体。另外,越来越多非协会会员身份的旅游公司加入南极旅游的经营,对这些公司行为的管理超出了协会的权限同时,南极旅游不受约束的发展正逐步威胁南极条约体系所致力于保护南极的核心价值,如果这一体系对此不能积极应对,那么将会招致对这一体系的长期有效性及合法性的质疑。 

  其次,科学地对旅游区域的功能进行划分。这不仅有利于南极脆弱生态的保护,也有利于对这一地区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区域功能划分的标准,应考虑环境承载力、开发难度与发展潜力、技术条件等因素。同时针对特定的区域要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予以规制。 

  第三,强化南极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作为南极生态环境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召唤人们的内心进而约束人们外在的行为。向游客、旅游开发与从业人员宣传南极生态保护的知识和相关法规,提高他们在旅游活动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自觉性。 

  到南极要遵守哪些规章? 

  作为全人类共有的最大自然保护区,南极洲是迄今全世界唯一一个有着较为完备的国际条约与法律体系严格规制的地区。上世纪60年代逐步形成了以《南极条约》为主线的一系列法规,如《南极海豹保护条约》、《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条约》、《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等相关条约,旨在保证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等。 

  南极条约体系共有50个缔约国,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成为缔约国之一。1985年2月,中国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建成了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1991年《南极条约》期满之际,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通过了更为严格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南极旅游也出现在这一议定书中。 

  自南极旅游发展以来,国际争议一直持续不断。1991年,7家国际大型南极旅游公司联合成立“南极旅游业者国际协会”,旨在“提倡、推动、实施安全的和对南极环境负责的南极旅游”。目前,它已成为带有一定管理性质的国际行业协会,拥有来自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数十个旅游公司作为成员。协会出台了南极旅游系列指南,包括针对旅游公司的《南极旅游从业者活动指南》,以及针对游客的《南极游客活动指南》。 

  其中,《南极游客活动指南》严格规定,游客不能在大陆上过夜停留,必须与企鹅等南极动物保持5米以上的距离,不能惊扰动物,不能扔垃圾,不能踩踏植物等。而一旦有游客出现违规行为,邮轮公司的向导就会严厉制止。 

  近两年,《南极旅游从业者活动指南》也表现出越来越严格的趋势。例如,游客量超过200人的游船不允许登陆,没有更换轻油而依旧烧重油的游船禁止进入南极海域等。专家表示,正因为一批不符合环保指标的游船遭到淘汰,所以2010~2011年度的南极游游客总量与上一年度相比锐减了数千人。 

  小链接 

  高端定制 

  成旅游新热点 

  近年来,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涌向名胜景点的旅游方式,而是不断创新向领域细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一些形式新颖、主题不同的高端定制旅游虽然小众,但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趋势。 

  ■太空旅游 

  到太空去旅游,给人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既可观赏太空旖旎的风光,同时享受失重的感觉。太空游项目始于2001年4月30日。第一位太空游客为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 

  从广义上来说,常被提及的太空旅游至少有4种途径:飞机的抛物线飞行、接近太空的高空飞行、亚轨道飞行和轨道飞行。 

  前三者并非货真价实的太空旅游,但它能让游客体验到半分钟或数分钟的太空失重感觉,或在飞到距地面18公里的高空时,看到脚下地球的地形曲线和头顶黑暗的天空,体会到一种无边无际的空旷感。 

  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旅游是轨道飞行。能实现轨道旅游的主要是国际空间站,可供游客往返空间站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俄罗斯“联盟”飞船和美国航天飞机。因此,这种旅游价格不菲,单价在2000万美元以上。专家表示,未来的太空旅游将呈大众化、项目多样化、多家公司竞争、完善安全法规等趋势。 

  ■深海观光 

  深海海域一直是大自然探险家们实现海底旅游探险的朦胧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富有冒险和猎奇心理的探险者迎来深海观光时代。 

  20世纪末,一家企业大胆推出旅游项目,用潜水艇组织游客观赏长眠在海底世界的《泰坦尼克号》豪华巨轮残骸。每次12人,每人支付近40万美元的费用。自此以后,深海探险旅游以“生态观察旅行”这一崭新的产业形象而逐渐为世人所认知。尽管它的费用不菲,但与宇宙旅行相比,可谓便宜又安全。 

  曾创下7062米中国载人深潜记录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目前主要执行深海资源勘探、环境勘察、海底生物研究等工作。有专家表示,在不远的将来,它或许也能作为深海观光旅游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