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供给侧 迈向高质量

27.09.2018  19:52

  新的阶段,新的征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场关系全局与长远的攻坚战在辽宁打响。

  “三去一降一补”,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任务艰巨,辽宁人迎难而上,闯关夺隘,一场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变革推动辽宁经济发生嬗变。

  这变化,体现于“”“”之间。

  这是落后产能的减。去年,我省提前完成“十三五”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今年上半年,再处置国有“僵尸企业”51户,被释放出的生产要素向高效率领域合理流动、优化组合。

  这是新动能的加。今年1至6月,我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3.9%,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10.8%,嫩芽破土、生机盎然。

  “”的是羁绊,“”的是活力,“”的是发展。

  从去年一季度开始,辽宁扼住了下行的经济走势,并在2017年实现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幅进一步扩大到5.6%。

  实践,源于思想指引。

  如果于这段昂扬向上的发展轨迹中,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下面的磅礴力量,我们会发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征程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与成绩,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振兴必由之路”“下决心振兴辽宁工业,再创辽宁工业辉煌”“新一轮振兴发展也要靠实体经济”……2017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以深邃的洞察力、超常的判断力、科学的方法论,为我们拨开了重重迷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破题之语,犹如金石裂响。

  若干年后,当人们站在历史的山巅回望,一定会更深刻地理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辽宁再创辉煌确立的治本之策。

  秉纲执本。一年多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改革增活力,强创新促转型,辽宁正努力走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的振兴之路。

   把握一条主线

  结构性问题需要结构性改革来破解,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也是辽宁振兴的必由之路

  “辽老大”“近代工业摇篮”……1949年以来,辽宁用热血和汗水为新中国建立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不断衰竭。

  投资、出口的拉动力越来越小,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越来越高,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紧。

  困难接踵而至,迟疑随之而来。

  难题与希望并存,低迷与活跃并存,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辽宁的经济结构要调整,但新的结构是什么?内生动力从哪儿来?

  在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征途中,什么是老工业基地滚石上山的重要“支点”,爬坡过坎的强大推力?

  辽宁的振兴发展需要给出方向。

  2017年3月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春意盎然。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着眼于新的时代方位和战略布局,再度为辽宁把脉定向,明确提出“三个推进”。

  在一次次的回望中,这一场景已经深深镌刻于辽宁人的脑海之中,升腾为不可磨灭的时光印记。

  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振兴必由之路。要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取得新进展,下决心振兴辽宁工业,再创辽宁工业辉煌。

  犹如一束光,在海雾弥漫中照亮了“辽宁舰”的航线。

  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之路,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是这一代辽宁人的历史责任。在对“三个推进”的深入学习、持续学习中,辽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住制约振兴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以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取得新进展,确保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全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再启攻坚突破之局。去年4月,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任务分解和责任分工方案印发,我省成立了“三个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系列贯彻落实方案,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具体化、项目化、责任化。

  善为精准发力之举。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省制定出台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从农业、工业、服务业拓展到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卫生、体育等多个领域,形成了“1+N”政策体系,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

   推动一场变革

  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真正实现多业并举、多点支撑,培育新动能,重塑中长期增长动力

  “”与“”,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面。

  需求一侧,因美好生活而变得丰富多元;供给一侧,也须完成由量而质的蝶变。

  客观地说,辽宁产品的供给能力,还不是很强。

  2015年7月的长春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快越主动。

  “辽宁在供给结构方面的核心问题是中低端、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省委、省政府直面问题、自我剖析。

  转型升级,往往伴随着阵痛。

  “但这种阵痛是一朝分娩的阵痛,是新的生命诞生和充满希望的阵痛,是新陈代谢、是凤凰涅槃,是值得的!”相关专家说。

  在辽宁,“三去一降一补”正在扎实推进。

  去,不迟疑。去年我省关闭退出小煤矿185处、化解产能1020万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22万吨、煤电落后产能10.5万千瓦;提前完成“地条钢”清理任务;今年年底前,县城商品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将被调整到22个月以下。

  降,尽全力。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在降,经调整优化,进驻省政务服务中心的企业投资项目领域相关审批环节减少6.9%、申报材料减少了40.9%;税费成本、运行成本在降,我省大力落实增值税改革,取消、停征、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全年预计为企业和居民减轻税费负担110亿元,降低用电成本28.28亿元。

  补,有韧劲。我省着力补齐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比重小、石化行业精深加工水平不足等领域的短板,工业结构调整效果初显;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转型升级的诸多路径中,创新是第一动力。

  曾连续12年亏损的辽阳石化靠创新,打了个翻身仗,实现持续16个月盈利。

  今年上半年,辽阳石化公司研发生产出3个牌号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品,一举填补了中国石油在此产品生产领域的空白。今年1至6月,企业实现利润2.35亿元。

  今天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能力的比拼。

  放眼全省,辽宁正促进传统的冶金、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走两化融合和智能化改造的道路,提高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努力提升发展层次,促进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同时,围绕“提质增效升级”谋篇布局,从质量提升、质量监管、技术基础等七个方面下真工夫,打造质量强省,提升品牌附加值。

  转型升级,用力用到深处,必定落在寻找新动力、挖掘新动能上。

  在抚顺,一个专盯“高、精、尖”产业的科创小镇正在有力有序地推进。

  科创小镇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大数据等九大产业。借力小镇,抚顺市已与上海绿谷制药、华为等30余家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抚顺市相关负责人称,科创小镇将打造成高科技产业导入的重要平台、现有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创新创业的重要空间。

  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污染低、效益高,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当前,我省正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逐步成为引领老工业基地产业走向中高端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

   挺起一道脊梁

  厚植兴业沃土,发展实体经济,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将其视为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指出:“辽宁老工业基地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新一轮振兴发展也要靠实体经济。

  省委、省政府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除制约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根本途径。

  振兴实体经济,做优产业是其中的关键之招。

  机床,万械之基,工业之母。

  沈阳,铁西区。走进沈阳机床集团珠宝行业事业部车间,在iPad上只需两步,两分钟后,经过i5智能机床的加工,一款个性化定制的银牌就到手了。

  i5智能机床,让老牌国企“时尚”起来。不仅如此,依托i5核心技术,从去年开始,沈阳机床开始在全国布局5D智造谷,以及租赁经营机床业务,延伸产业链。

  今年前7个月,i5智能机床销售额达113亿元,同比增长232%;沈阳机床与襄阳、南通等12个地区签订5D智造谷业务协议,总投资金额近200亿元。

  研发——制造——服务,勾连成装备制造的“微笑曲线”。把研发和服务这两端做强,辽宁装备制造业“”得更加自信。

  今年1至7月,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工业新产品产量增势较好。

  生机盎然的“经济森林”,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离不开“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

  在落幕不久的第十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上,“大壮”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注意。

  “大壮”不是人,是辽宁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油动直驱多旋翼飞行器。

  “每天作业能力为150公顷至300公顷,国际上同类型普通无人机的最大作业能力每天只有40公顷。”壮龙科技公司总经理张黎说,“大壮”目前已飞向全球。

  在辽宁,更多的中小企业正在汇聚成一条“壮龙”。

  截至今年7月末,逾千户企业进驻我省“小升规”培育企业数据库,他们将享受第一手的优惠政策和资源,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

  振兴实体经济,政策支持是保障之举。我省充分发挥扶持政策、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做到综合施策、因情施策、精准施策,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这支持,让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的相关财务负责人王勇刚倍感振奋。上半年在国家税务总局辽宁省税务局的帮助下,仅印度工程退税一项,就为企业节省成本1000多万元。

  振兴实体经济,优化环境是当务之急。

  当前我省正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推动形成专注主业、做强实业的浓厚氛围。

  截至7月末,省政务服务中心487项事项可“最多跑一次”,占进驻事项的94%。

  切身感受到环境之“”,回乡投资530亿元的中元融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富向投资界喊话:投资辽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

  理论之光与实践之举交相辉映,正在辽沈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辽宁昼夜兼程,躬身践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牢经济发展根基。

  春无遗勤,秋有厚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务实笃行,辽宁老工业基地正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