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辽墓"中发掘出青釉黑花瓶 开创"辽瓷"元年

16.10.2017  16:15
1930年"辽墓"中发掘出青釉黑花瓶 开创"辽瓷"元年 - 新浪辽宁
来源: n.sinaimg.cn

  辽瓷小史

  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国北方相继处于辽、金统治之下。这期间,沈阳地区多民族聚集,其陶瓷艺术自然也是多元发展,其中以辽瓷最为突出。辽代的沈阳地区,在陶瓷方面,不仅从辽墓中出土了大量窑口多样、器形丰富、釉色多元的辽代陶瓷,还发现了多处辽金时期的窑址。

  20世纪初,在北京琉璃厂的古玩市场里,出现了一种纹饰质朴、与中原和南方风格迥然不同的瓷器,人们只知道这种瓷器是从东北地区流出来的,于是就称其为“北路货”。后来,由于“辽瓷之父”金毓黻的偶然发现,人们才知道“北路货”就是辽瓷。

  金毓黻先生第一次发现并确认有“辽瓷”的时间是1930年4月22日,他在这天日记中写道:“大东边门外有一农户掘土得瓦棺,其形甚小,与在辽阳出土之瓦棺相似。……又有古瓶一、烛台二。”这座辽墓让金毓黻放心不下,12天后,他亲自前往墓地考察。时任省府秘书长的金毓黻此后又发表《辽金旧墓记》述及此事。

  这瓦制陶壶正是墓中出土的青釉黑花瓶。从器形上看,这件瓶为壶形,庄重古朴,花瓶高25.2厘米,腹部最大直径14.2厘米,肩部和下体均绘有野菊,器面三个六角形中,绘有高士、立鹤、伏兔,此等野菊和野兔均为契丹民族游牧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亦为辽瓷的写实画面。

  “辽瓷”时代跨越二百年  多分布于东北地区

  1958年,辽瓷专家李文信先生第一次给辽瓷下了定义:所谓辽陶瓷,指辽土烧造和辽人使用的陶瓷器,包括硬质日用瓷器和单色或三色釉陶器,素陶器不录;在时间概念上,是以契丹建国开始至灭亡为止的,即由907年至1124年的200多年间为限,而不包括其建国前和后来的西辽时期。

  在地理分布上,辽瓷以东北辽、吉、黑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出土物为主。

  本土烧制的瓷器应为辽瓷正品,而中原传入的瓷器虽也是辽人日常用物,但它不具备辽瓷特色,而是为中原各窑所烧造,故只能算作辽土使用的瓷器,不能代表辽瓷技术文化。

  沈阳曾大量生产辽瓷  法库叶茂台有窑厂

  辽瓷与沈阳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它不仅在沈阳发现并命名,而且在当时,沈阳地区也大量生产陶瓷。后来考古发现,窑厂就位于法库叶茂台窑址、周地沟窑址、务名屯窑址和北土城子窑址,还有辽阳冮官屯窑址。

  法库叶茂台辽瓷窑址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现的,位于法库县城西南50公里叶茂台镇西山南坡。附近有一处辽代居住址,可能是烧窑者所住。此窑址的窑室保留下来的一部分中,有火膛和窑床,窑址烧制灰色板瓦和筒瓦,并有板瓦滴水和兽面瓦当。

  叶茂台辽瓷窑址先后出土的陶瓷制品近百件,有南方和河北烧制的影青、青瓷、定窑白瓷等,也有辽土烧制的白釉三彩瓶、米黄釉绿彩划花盆、印花梅瓶等。其中最有辽瓷特点的鸡冠壶也出土多件,如白釉环梁鸡冠壶、酱釉双孔带盖鸡冠壶等。

  然而如3000年前青铜时代的沈阳新民高台山窑址一样,叶茂台窑址发掘后并没有保存下来,也没有详细的记录,甚至连一张照片都难以见到。

  辽瓷最具特色器形为鸡冠壶

  辽瓷工艺是在传承唐朝传统技术、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新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艺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游牧民族特点。

  辽瓷器形多种多样,甚至比当时中原瓷器的品类还要多。在这些器形中,实用的白瓷碗数量最多,其次是各式罐、盘及灯类。最具辽瓷特色的是壶类的鸡冠壶、瓶类的梅瓶、盘类的海棠花式三彩长盘、玩具类的围棋子等。

  鸡冠壶是辽瓷中最具特色的代表器形,其制作灵感来源于契丹人马背上携带水、乳的皮革制皮囊,所以许多鸡冠壶上把皮页缝线、皮扣皮条、皮绳环等装饰都逼真地表现出来,充分保留了游牧生活的痕迹。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主任记者  唐心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