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辽宁省委关于推进辽宁文艺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摘要)

15.01.2016  06:55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推进辽宁文艺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摘要)

  (2015年12月31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发[2015]27号)精神,切实推进辽宁文艺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中共辽宁省委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推进辽宁文艺繁荣发展的总体要求

  1.充分认识推进辽宁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地域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中央和省委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充分运用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建设文化强省,助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和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要充分认识推进辽宁文艺繁荣发展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宣传辽宁精神、讲好辽宁故事、助力辽宁振兴。

  2.深刻把握辽宁文艺工作面临的形势。辽宁是文艺大省,地域特色鲜明,文化资源丰厚,文化氛围浓郁,文艺人才众多,有良好的文艺创作传统和文化精神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创作出内容形式丰富、风格手法多样、人民群众喜爱的一大批优秀作品,文艺各个领域呈现活跃发展的良好局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要求不断提高,我省文艺创作显现出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有产出缺储备、有创作缺创新、有亮点缺均衡等问题,推出精品力作的任务依然繁重;文艺评论存在“缺席”“缺位”现象,辨善恶、鉴美丑、促繁荣的作用有待强化;文艺环境、业态、格局深刻调整,创作、传播、消费深刻变化,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大量出现,引导、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手段方法亟待改革创新。

  3.推进辽宁文艺繁荣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全省中心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谱写中国梦的辽宁新篇章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4.打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基础。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文艺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党的文艺理论和方针政策学习教育。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正确理想信念,树立人民情怀和崇高艺术追求,深刻认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形成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高度自觉。

  5.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长效机制。深化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文艺工作者自觉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进行生活的积累和艺术的创造。加大组织工作力度,制定近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工作方案,明确“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范围、人数、任务、时限,利用采风创作、蹲点生活、双向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形成文艺工作者常下基层、常在基层的长效机制。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基层人民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需求,运用和提炼人民喜欢的语言、风格、样式,推出一批以人民为主角、以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主调、接地气、有生气的优秀文艺作品。

  6.发挥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的重要作用。推进辽宁省全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完善中长期和年度性目标体系、绩效考评体系,充分发挥提升工程的引导和牵动作用。坚持重心下移、供需对接,把各项文艺惠民措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推行菜单式服务和乡镇文化馆(站)资源整合、图书借阅“馆屋对接”、冬季公益电影室内放映等创新举措,推动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心连心”、全民阅读、文化艺术志愿服务等“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活动常态化。积极推进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农家和社区书屋建设、广播电视覆盖、农村电影放映等各项文化惠民重点工程,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艺术培训、创作演出、展示交流等活动。深入推进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创建活动,加大政府对面向基层文艺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力度。

  7.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制定辽宁省发展群众文化、繁荣群众文艺的中长期规划,发挥群众文化年度性主题的引领、示范和凝聚作用,推进“七个一百”创建活动,办好群众文化节,激发人民创作活力。健全工作网络,发挥基层文联、作协、文化馆(站)、群艺馆的引领作用,壮大基础队伍,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网络文化建设水平,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形态,引导群众在参与过程中自我表现、自我提升、自我服务。完善扶持机制,扶持引导业余、民营以及老年、青少年、网络文艺社团群体等民间文艺力量,创新载体形式,支持企业文化骨干、乡土文化能人等开展创作展示活动。

  8.建立完善让人民满意的评价标准。评价文艺作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放在首位,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辽宁省文艺作品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广播影视剧、文艺演出、美术和文艺类出版物等创作生产出版的立项、采购、评审标准,把好准入关、传播关、问责关,抵制趋利媚俗之风。探索建立科学的文艺作品送达率调查系统,把票房收入、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等量化指标与群众认可和专家评价统一起来。规范各类文艺排行榜,整治票房、收视率造假等行为。

   三、深刻体现中国精神这一社会主义文艺灵魂

  9.让中国梦的时代主题贯穿创作始终。重点强化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深化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活动。在各类文艺创作中,深刻反映全省人民凝心聚力、不懈拼搏的伟大实践,生动描绘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断丰富拓展中国梦的表现内容,既讲好国家民族宏大故事,又讲好百姓身边日常故事,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叙事全面深刻地体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体现辽宁人民投身全面振兴的奋斗实践和感人故事,塑造见人、见事、见精神的标志性时代符号。加大创作生产扶持力度,全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专项资金等各类基金、资金要向现实题材特别是反映中国梦主题、反映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文艺作品重点倾斜。

  10.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工作各个环节。积极开展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创作生产、巡演展演和群众性文艺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文艺工作的各个环节。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使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潜移默化、滋养人心,让人们在文化熏陶中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组织文艺单位和作家艺术家运用各种形式艺术展现辽宁好人感人事迹,围绕家风家教等题材讲故事做文章,体现百姓情怀和生活底蕴,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重点支持传递向上向善价值观的青少年文艺创作和推广。

  11.用家国情怀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大力扶持爱国主义题材文艺创作,深入挖掘辽宁本地资源,不断推出爱国主义题材的文艺精品。引导文艺工作者坚持严肃的创作态度,尊重和敬畏历史,树立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在文艺实践中正确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抵制否定中华文明、破坏民族团结、歪曲党史国史、诋毁国家形象、丑化人民群众的言论和行为,反对以洋为尊、唯洋是从,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1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滋养辽宁文艺。结合辽宁实际,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坚持保护、研究、普及并重,坚持政府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参与相结合,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科学礼敬态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和辽宁地域文化中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浓郁辽宁特色的文艺作品。实施地方戏曲振兴计划,以辽剧、二人转、木偶戏、皮影戏、秧歌剧、喇叭戏等辽宁特色剧种和京剧唐派袁派、评剧韩花筱派等辽宁特色流派为重点,出台政策措施支持戏曲院团生存发展,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项目中戏曲节目的比重,扶持推出一批地方戏曲精品剧目。

   四、积极推动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

  13.实施“名牌、名品、名人”工程。强化精品意识,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体现时代文化成就、代表辽宁文化形象精品力作,打造辽宁文艺“高峰”。提高精品题材的集成化水平,开展辽宁文化现象及发展对策研究,发掘整理地域文化和文艺题材资源,建立辽宁文艺题材库。增强精品创作的组织化程度,以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特别是辽宁本地原创的工业、农村、未成年人和少数民族等题材为重点,推行全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题材规划和选题策划制度。强化精品扶持的引导性功能,推行并完善辽宁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制度,积极扶持长篇小说、舞台剧目、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纪录片、动画动漫、音乐、书法、美术、摄影、民间文艺等文艺产品的创作生产。

  14.提升辽宁文艺原创力、创新力和表现力。坚持内容为王、创意致胜,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重点扶持文学、剧本、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提倡辽宁风格的个性化艺术创作,推出更多具有原创价值、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作品、品牌。提升辽宁文艺创新力,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从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辽宁地域文化以及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新营养,获得创新动力。积极借鉴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创新艺术观念、内容表现和风格流派,推出更多体现辽宁地域特色、符合时代进步潮流、具有国家乃至世界水准的精品力作。推动文艺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加快文艺创作生产方式的变革和进步,在舞台艺术和视听艺术等领域积极开发、广泛运用新技术丰富创作手段、拓展艺术空间,增强辽宁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15.重视加强辽宁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实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工程和队伍培养计划,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穿到文艺课堂教学和文艺实践各环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和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借鉴国外文艺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当代中国和辽宁文艺发展实际,编制选题规划、组织集体攻关,推出一批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和教材。继承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优秀遗产,弘扬、创新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德、美学、美文相结合,展现当代中国审美风范和辽宁地域美学特征。完善“辽宁文艺微评论”品牌,推动文艺评论进入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组织、整合文艺理论家协会、文学艺术研究机构、特约评论家队伍和高校文艺理论教研室等文艺评论资源,凝聚、培育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引领文艺思潮、辨析文艺现象、评鉴文艺作品,持续推出讲原则、有辣味、接地气、达人心的“辽字号”文艺评论文章。

  16.以正能量引领网络文艺发展。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坚持“重在建设和发展、管理、引导并重”的方针,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鼓励作家艺术家运用网络创作传播优秀作品,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搭建网络文艺人才交流展示平台,举办网络文艺人才培训班、研讨班,推出辽宁创造、格调健康的网络文艺精品。

  17.落实文艺阵地建设管理责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要求,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好文艺宣传和文艺管理的导向关、准入关、出口关,绝不给错误文艺思潮和不良文艺作品提供传播渠道。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文艺领域出现严重错误倾向等重大问题并造成不良影响的,追究相关党委(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责任。

  18.焕发辽宁文艺“走出去”活力。实施辽宁文艺走出去工程,运用文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辽宁故事,展现中国魅力、辽宁活力。依托辽宁地域文化,挖掘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昂扬向上的红色文化、充满生机的当代文化,创作生产符合对外传播规律、易于国外受众接受的影视、文学、民间文艺等优秀作品,进行多语种翻译、发行和展示。制定交流合作专项计划,推动杂技、芭蕾、京剧、音乐等艺术精品参与国际节展赛事、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支持话剧、歌剧、评剧、歌舞等表演团体境内外巡演,组织木偶、皮影、秧歌、高跷、剪纸、书法、美术、摄影等艺术形式参与境内外重要展演展示活动。

   五、努力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文艺队伍

  19.强化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文艺工作者牢记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成为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拥护者、践行者,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行者、先倡者。

  20.打造阵容强大、享誉全国的“文艺辽军”。深入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制定并推行辽宁文艺人才培养规划,调研文艺人才状况,建立并实时更新辽宁省文艺人才库。加大文艺名家资助扶持力度,在项目资助、成果展示、研修考察、师徒传承、实践锻炼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改善文艺人才的创作生活条件,造就人民喜爱的名家大师和辽宁文化代表人物。系统宣传推介辽宁文艺名家的经典作品、艺术成就和精神风范,打造“文艺辽军”品牌,形成“文艺辽军”声势。发挥老作家、老艺术家的“传帮带”作用,发掘和培养后备人才,形成完整有序的人才梯队。

  21.充分发挥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和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在繁荣发展辽宁文艺中的积极作用。开展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调研工作,与其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接触,了解关注生存状态、创作情况和心理愿望,探索具体化、分众化的工作机制和手段,主动开展团结引导、联络协调和服务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