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频赞大连天蓝山水青 发展动能新

27.06.2019  10:10

  图片由城市管理局提供

  “海味”十足的立体花卉展现全新的视觉盛宴。记者王华摄

  昨日,2019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中央主流媒体主题采访进入第三天。一天时间里,媒体代表团先后来到大连泰达环保有限公司、三寰牧场、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项目、臻溪谷(大连)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芯冠科技公司,详细采访了大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山青、水绿、天蓝的美丽大连的创新举措;完善城市基础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新成效。同时聚焦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连高新区集聚“又高又新”发展新动能。

  全天的采访中,现代宜居的城市建设彰显“大连魅力”,媒体代表团成员兴奋不已,为大连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品质、“又高又新”发展新动能、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纷纷点赞。人民中国杂志社记者段非平说:“大连城市建设得非常美丽,而且重视环保工作,今天详细采访垃圾分类、垃圾处理,我很关注大连这些方面的经验与成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赵芸莎则表示,大连在城市建设、环保以及高新技术发展方面都很有成效,我们要把这些“大连经验”通过报道,向全世界发布出去。

   现代宜居彰显“大连魅力

  大连山海相依,自然气候优越,禀赋天成。6月21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大连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形成比较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先后荣获“全球环境500佳”、“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现代、良好的人居环境极大增进了广大市民的幸福感、自豪感。

   居住:保障人民住有所居

  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我市已基本形成政府、国有企业、社会化机构、个人多主体参与的租赁住房供应体系。2017年我市组建大连市国有房屋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推出西岗区正源小区国有资产项目及高新区智业广场项目共2343套租赁房源,对我市住房租赁市场起到“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开展房地产开发配建工作,截至目前,共有40个项目签订租赁住房配建协议,配建租赁住房总建筑面积43.6万平方米、约6700套。建立大连市房屋租赁公共服务平台,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得到住建部的认可。多年来,我市先后实施解困房、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保障性住房建设,现逐步构建起公租房、棚改房、人才保障房“三房一体”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住房保障覆盖面达21.8%。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暖房子工程),已累计改造4599栋、总建筑面积1437.6万平方米的老旧住宅,惠及居民22.8万户。对未纳入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暖房子工程)范围的老旧住宅及失管失修下水管网进行维修和保护。

   出行:基本实现地铁站点周边便捷换乘

  不断完善城乡路网,初步构建起以轨道交通为主骨架,大型枢纽站为支撑点,快速路系统为基础,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市轨道交通目前已运营线路总长度157.88公里,在建线路总长度79.38公里。全市公路密度为110.65公里/百平方公里,自然屯通油路比例达到97%。以市区为中心,2小时可到达各区市县经济圈,以县乡村为结点,20分钟可到达二级以上公路。

  经过6年建设,2018年大连市荣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成为东北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达到21%以上,主城区万人拥有公交车23.8台,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3%,基本实现所有地铁站点周边百米内常规公交的便捷换乘。

   游玩:社会各界给予肯定和赞誉

  大连的文化和旅游工作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2018年完成各类惠民文化活动共1042场,6部自主创作文艺巡演107场。发售文化惠民卡3618张,惠民卡兑换券20565张。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440.0亿元,同比增长12.49%。坚持文化为民,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取得新进展。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配合国家文物局开展“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坚持全域发展,旅游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中山区、金普新区、旅顺口区等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并成功获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业态呈特色发展趋势,房车露营、休闲木屋、低空飞行、田园酒庄、中医药健康、温泉滑雪成为热点。旅游公共服务水平逐渐提高。

   2018年我市空气质量再居北方重点城市第一

  曾经,这是一座重工业城市,未经处理或仅经过简单处理的工业废水呈黑、黄、白等颜色流入大海,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而现在,这是一座尚“”,并因“”而荣的城市,越来越将“优美生态环境”作为自己最亮丽的一张名片,努力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地更洁,成就了今天的“美丽山水城市”。

   两大战役:蓝天白云成为城市常态

  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有两次大型战役。第一次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前后、遍及全市的大规模企业搬迁改造,污染企业搬离主城区,污染治理设施同步得到升级改造。先后有大染、油脂化学、大化、大钢、大水泥等数百家企业关闭、搬离。

  第二次则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尤其是近几年我市大力实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标志性环保战役,大规模进行拆炉并网、城市污水厂建设及中央环保督察案件整改。曾经污水直排“三龙”入海,如今水清沙白岸绿景美;曾经频频遭遇雾霾笼罩,如今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一座重工业城市终于实现向美丽宜居城市的华美转身。2018年,全年收获317个蓝天,6项污染物浓度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排名再次位居北方重点城市第一。

   四控一调”:打好蓝天保卫战“组合拳

  如此美好的“气质”得益于大连始终把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先后出台《大连市蓝天工程实施方案》《大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蓝天保卫战向纵深挺进。尤其是2016年以来,大连打响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四控一调”(控煤、控车、控工业源、控尘和调结构)。

  全市两年内取缔燃煤小锅炉1912台,提标改造20吨以上燃煤锅炉918台。经测算,因此项工作大连减少约19.55万吨煤炭消费量,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5万吨,减少烟粉尘排放0.93万吨,供暖季空气中二氧化硫降低约38.8%,PM10降低约17.8%。

  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近7万台,同时大力推进“公交优先”战略,目前全市绿色公交车辆占比达73.6%。

  完成1089个挥发性有机物整治项目,457个加油站及储油库油气回收改造。大力管控施工工地、矿山、裸露地面、道路施工等扬尘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治水有实招:提速治理黑臭水体300余条河流都有“大管家

  2015年大连完成了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工作, 2016年《大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正式出台,两年时间投入资金近6亿元提速整治黑臭水体。对泉水河、春柳河、凌水河等6条河道进行综合系统治理,不但有效消除了河道的黑臭,周边的整体人居环境也大幅提升,城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改善。

  2018年7月,大连以“未发现新增黑臭水体、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部圆满完成”的成绩,成为辽宁省第一个通过生态环境部、住建部专项检查验收的城市。

  大连出台《实施河(库)长制工作方案》,全市300余条河流全部有了“大管家”。通过责任落实,大连的河水正越来越清,河流国考断面V类和劣V比例为零。

  近两年来,全市共新建1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13座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2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从124.3万吨/日增加到198.9万吨/日,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污水处理能力提升60%,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市在用的102个入海排污口全部实现达标排放。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34个海水国控站位中一、二类海水比例达到97.1%。全市13处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全部达标,达标率100%。

   划定“红线”:确保城市生态环境安全

  为给永续发展留下更多资源和空间,大连大力进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地质遗迹、风景名胜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等圈在“红线”内保护起来,让经济开发和人类活动止步于红线。城市确定把省级以上禁止开发区和生态功能最重要、生态环境最敏感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的划定原则,已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2437.89平方公里,形成“一屏、一脊、多点”的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格局。

   创新让大连工业

  “强筋壮骨

  在市政府新闻办6月2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近年来大连工业科技创新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记者获悉,通过统筹推进制造强市建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比例达37%以上,拥有企业技术中心188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工业设计中心12户,建立了7个大连市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国之重器”。

  船舶制造向高端化发展,全球首艘85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烷乙烯运输船建造成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20000TEU集装箱船成功交付,标志我国高技术船舶建造能力进入世界第一方阵。装备制造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按世界最高环保标准推出智能化焦炉机械整体解决方案,成功产出国内首台35万吨/年聚丙烯挤压造粒机组打破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全力推进石化产业链条延伸,初步形成长兴岛、松木岛、大孤山等三个石化产业聚集区,我市成为国内最大炼油基地和全球最大PTA产业基地。在精细化工领域实力超群,DMTO催化剂、甲醇催化剂、聚酯催化剂占国内市场50%以上。

  近年来,大连新兴产业以年均两位数的增速快速发展。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6%,快于全市规上工业总体水平23.7个百分点。

  高端数控机床入选《大国重器》,拥有100多项核心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自主研发制造的五轴立式加工中心为航天科工组建了国内首条航天核心产品生产线。大连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核岛装备研制基地。“和谐”型大功率牵引动力机车成为国内铁路运输主力机型,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列新一代中低速磁浮车成功下线,控制系统应用于“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顺利交付世界最先进A5000型深水半潜平台,我市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基地。

  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发展,英特尔非易失性存储器(二期)建成投产,创造了“大连速度”。超大容量蓝光存储技术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激光针式一体机研发成功。达利凯普荣获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电子信息行业成长组一等奖,为多年来东北企业首次获奖。

  在新材料产业,硼同位素系列产品已应用于核电和核军工等关键领域。纳米节能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建筑和汽车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市将坚持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尤其是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引导企业开展创新项目研发、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组织开展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提高对工业设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围绕重点行业领域,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水平。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设立大连市智能制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促进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品牌化转型升级。重振机床雄风,在整合大连机床后,通用技术集团将发挥行业上下游的资源优势,拓展“智能+”攻关高端技术,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走向世界。

  与此同时,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发挥“互联网+”带动作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吉存 巴家伟 邵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