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重构辽宁经济版图

11.12.2015  10:58
  一枚硬币大小的“胶囊机器人”,吞服下之后就能轻松地检查你体内疾病的情况。这款由沈阳尚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机器人虽然很小,却汇聚了多学科的高端技术。凭借其“独家本领”,背后撬动的是一个价值数以亿计的正在成长的巨大市场。
  在大连光洋科技集团亚洲最大的地下车间里,一排排代表了“中国精度”的高档数控机床正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加紧制造。这里,诞生了国产大飞机C919生产线的“大脑”——串并混联数控系统,填补了我国在此类高档数控系统领域的空白;这里所研发的数控机床核心部件——光栅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倒逼市场价格直降80%。
  ……
  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孕育了新的希望,创造了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正在重构着辽宁的经济版图。
  最近的统计数字显示,以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5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达11.1%。
  从模糊到清晰,从零散到集聚,从“几花独放”到“百花齐放”,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走上经济发展主战场,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时不我待——拼出一条新路
  历史经验表明,谁能把握科技革命所催生的新产业崛起先机,谁就能在竞争中领先一步
  10月下旬召开的中共辽宁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这次全会上,省委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依靠创新驱动、改革驱动、市场驱动、开放驱动“四个驱动”共同发力,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六个新的增长点”。要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更加开放的精神,主动迎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积极鼓励发展创客、众筹、私募等创新创业新模式,抢占发展先机,构筑产业新优势。
  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关键阶段”的辽宁,深刻理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
  数字也印证了这一点: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今年前三季度,我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3.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0.3%,均大大高于一般性行业。
  而另一方面,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技术革命正在加速改变着传统业态,“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新工业法国2.0”以及“中国制造2025”无一例外瞄准了新兴产业优先发展的方向。
  历史经验表明,谁能把握科技革命所催生的新产业崛起先机,谁就能在竞争中领先一步。
  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机遇,是辽宁未来能否继续走在前列的关键性抉择。对辽宁来说,这已是一场无法回避的硬仗。“拼汗水”、“拼体力”已成过去时,“拼知识”、“拼智慧”才代表未来。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既立足当前渡难关,又着眼长远上水平,辽宁全面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顶层设计,实施战略推进。
  省政府先后出台了《辽宁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和《辽宁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行谋划部署,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
  同时,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七大领域被确定为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并出台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扶持政策。
  向高科技要生产力,向高端价值链跃升,辽宁,再次出发。
  “无中生有”——培育新支柱
  瞄准“高、精、尖”技术发力,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成为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大数据已经成为时代的热词,但大数据究竟“长什么样?”能干什么?位于沈阳浑南区的东网科技有限公司给了我们清晰的答案。
  被设计成算珠模样的建筑内,黑黝黝的超级计算机如战阵一般排列,高达1170万亿次/秒的计算能力使它能够将一座城市、一个区域包罗万象的海量数据轻而易举地加以整合、转换,并一一清晰地呈现出来:沈阳各个区域PM2.5监测数值的实时变化;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有什么微观特点,如何因材施教;国土、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诸多行业的遥感数据跟踪……
  不断变化的数据流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更将深刻影响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
  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变革性技术创新正不断打破传统体系,推动产业链分化重组,催生新兴产业体系。据预测,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达40%,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近万亿元的水平。
  发展大数据产业,辽宁正当其时。
  作为东北区域超算中心,仅仅诞生两年多的东网科技拥有着大数据、超算、云计算、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五位一体的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已经被赋予辽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龙头角色。
  “大数据是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的新引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各城市下一轮产业升级和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大数据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大数据产业为抓手,辽沈地区将力争成为东北亚经济圈的‘数据集散地’。”东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栋说。
  在战略布局时“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引导培育新兴产业走向“高大上”。辽宁,不再“穿新鞋走老路”,而是通过新的产业集聚搭建新的发展平台,在短时间内抢占技术制高点,提升区域竞争力。
  鞍山市激光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样走的是一条“无中生有”的捷径。
  第一台光纤激光器、第一台激光切割机、第一台激光复合加工中心……短短4年的光景,辽宁激光科技产业园的产品就在东北地区创造了几十个第一。200多家企业的集聚,实现了园区内就能将上中下游产品“串成链”。如今,这里已成长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不远的目标是打造千亿元激光产业集群。
  同时,精细化工、新能源电池、健康制造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鞍山蓬勃发展,改写着鞍山“一钢独大”的产业格局。
  而同样精彩的故事也正在全省各地上演:本溪的制药产业集群201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2.8亿元,比启动时增长近10倍,已经成为本溪资源枯竭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大连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2014年集聚企业1260家,实现营业收入1108亿元,在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方面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产业品牌;沈阳正加速形成完整的集成电路装备生态链,拥有了一批全国性的龙头企业,与北京、上海并肩成为全国三大IC装备产业基地……
  从无到有,以点带面,集群化成长的新兴产业已成为辽宁转型发展可倚重的重要力量。
  “有中生新”——转型实现智能驱动
  推动传统产业通过创新驱动抢占技术和产业新高地,让“看家本领”变成“独家本领
  工业是辽宁的“”,曾几何时,辽宁数百个工业门类被许多人看做代表老工业基地那个“”字的标签。但是,在善于创新者的眼里,老并不等于没有生命力,传统也不意味着是包袱。传统和新兴是相对而言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怎么看、怎么办。
  与互联网结合,投入11.5亿元,沈阳机床成功研发了i5智能机床产品,实现了集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五位一体”,在机床行业被誉为“指尖上的工厂”。
  如今,在机床行业大面积亏损情况下,i5在市场上仍然供不应求,订单已经超过4000台。今年上半年,高档数控机床产值占沈阳机床产值已接近八成。在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的带动下,辽宁高档数控机床产量依然稳坐国内第一把交椅。而作为后起之秀的大连光洋科技,其生产的数控机床已经批量出口以“精度”而闻名世界的德国。
  核电产业,被誉为新能源多元化发展的“排头兵”,同时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能源产业。以沈阳、大连两地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加大核电装备技术创新,以智能化生产为统领,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沈鼓集团、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都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核电产业快速发展的国之股肱。
  不久之前,辽宁20余家核电装备优势企业、科研院所协力组建“辽宁省核电装备产业联盟”,“组团”向核电产业高地发起冲锋。
  在辽宁,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在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中有所成就,必须实现创新驱动,采取一系列新举措、新机制打造产业新优势,促进从“制造”向“智造”迈进,将传统的“看家本领”,嫁接上科技的翅膀,变为呼应国家战略需求的“独家本领”。
  在沈阳,把握“工业4.0”发展趋势,并对照“中国制造2025”的现实要求,以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制造为核心,政府出台了《沈阳制造业智能升级行动方案》,开始全面启动制造业智能升级工作,在重点行业开展基于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应用示范,推动传统制造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
  在另一制造业重镇——大连,“数字化车间”和“智慧化工厂”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数控设备、成套自动化装备生产线、海工装备、储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基于智能化生产的海洋工程装备,2014年产值增长了95%。大连市的目标是在不远的将来,建成“中国智造”先行区、国家“IT+”产业升级示范基地,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区。
  “在国家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我们的强项就在于雄厚的制造业传统和基础,传统制造业在被融入更多的互联网技术、软件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以及新的服务模式,将使得我们拥有领军‘中国制造2025’的基础条件。”沈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孟然说。
  “小题大做”——将“加法”变“乘法
  将处于萌芽状态、具有方向性、成长型的产业,提升做强,打造成参天大树
  当一种新技术、新方向,要成长为一个全新的产业,这个过程中,生长的空间就是它的全部。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其成长之初,无一例外都是一棵萌芽。
  仅仅在几年前,储能还只是一项停留在实验室的技术,但到了今天,它已成长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庞大产业。位于大连金普新区新能源示范产业园区内的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便是国内储能产业的先行者和领军者。
  今天,融科储能公司的全钒液流电池工业储能技术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被批准认定为“国家能源储能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液流储能电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这家公司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钒液,将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不稳定的电能储存起来,待用电高峰时再稳定地释放出去。
  这项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走出来的新技术,在政府的帮扶推动下,一点点发展壮大。如今,融科储能在普湾新区的一期项目建设产能将达到每年300兆瓦,预计年销售收入21亿元。同时,融科储能先后进军德国、美国等大型储能应用市场。今年4月,融科储能1兆瓦系统在美安装运行,成为欧美地区安装的最大全钒液流储能系统。
  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组织实施创新发展工程,让众多有技术、有方向的小企业迅速成长起来——融科储能公司的发展之路,正是我省万千创新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的一个缩影。
  发展新兴产业,是“加法”,但现实中则要把它当“乘法”来做。今天小企业的“铺天盖地”,才会换来明天大企业的“顶天立地”。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辽宁今年将拿出100亿元,设立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更多创新型企业解决现实困难。
  沈阳市今年夏天设立了100亿元的振兴发展基金,将主要用于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领域。大连市今年设立了50亿元的“育龙发展基金”,对入围的1000户市场前景良好、科技含量高的成长型企业进行扶持。抚顺市则全力推行“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积极推动成立市科技创新基金,以政府投入作为引导,整合调动银行、担保机构等社会资金,在创业风险投资等方面对科技型企业进行扶持。
  除了真金白银的帮助之外,我省各地还通过搭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推进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创新企业成长。
  新亮点破茧而出,新动能积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精彩,仅仅是个开始。未来,也必将重塑辽宁经济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