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不同劳动能力定制不同的扶贫项目 建昌探索出可复制的精准脱贫模式

04.08.2017  17:32

进村后沿着狭窄的土路七拐八绕,记者来到建昌县王宝营子乡青松村贫困农民王宝兰家。院里一个新牛舍进入记者的视线。“这是去年村里帮我贷款3万元建起来的,现在的这两头母牛估计明年就能 ‘变成’5头牛了。”王宝兰笑着说。

王宝兰家对面的一户人家,也是一个贫困户。院里晃眼的太阳能板,每年可为这家带来3000多元的光伏发电收入。

贫困人口总数在省内各县区中最多的建昌县,经过不懈探索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根据贫困户不同劳动能力制定不同扶贫项目的产业全覆盖精准脱贫模式。现在,这套模式已在全县乡村遍地开花,预计到年底建昌县将有超过半数建档立卡贫困户、3.1万人顺利实现脱贫。

找到“精准扶贫方程”的切入点

脱贫攻坚对建昌县而言是个老课题。但究竟怎样才能做到精准扶贫,很多人一直是一头雾水。面对2020年前必须实现全面脱贫这个硬任务,面对省委主要领导提出的探索可复制、可推广扶贫模式这个新命题,建昌人上下求索。为找到求解精准扶贫这个方程的切入点,建昌县委主要领导带头,各级干部纷纷下沉调研。他们去年先后5次深入联系点革命老区魏家岭乡柴木沟村,每次都是步行5小时走山路进村,挨家挨户走访座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情况摸得越来越细,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根据贫困人口的不同劳动能力制定不同的脱贫对策。

在随后的工作中,建昌县把贫困户分为三种:近三成有劳动能力的;近三成身患疾病、不能自主完成脱贫项目的弱劳动力; 四成多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他们针对不同情况精准施策,确保每户都有脱贫项目。

三种模式”遍地开花结果

百余台缝纫机“嗒嗒”作响,小德营子乡双榆树村集体服装加工厂里一派繁忙景象。贫困户乔立波说:“我身体不好,如今在家门口打工每月能赚2000多元,估计我家在年底就能摘下贫困帽子。”和她一样在厂里打工的贫困户有35人。今年,建昌县建起了17处这样的集体“扶贫车间”,吸引了很多相邻市县前来学习。

这是“强党支部+弱劳动力+脱贫合作社”的互助模式,由村级基层组织牵头领办;更普遍的模式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产业,由村党支部或合作社承担保姆式服务,对项目的运作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

最好推广的是“金融贷款+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模式。建昌县用各级到位扶贫资金作为风险抵押金和贴息资金,与金融部门合作,对有意向、有能力的贫困户放大落实贷款口径,平均每户3万至5万元。去年以来全县实现金融部门贴息贷款2.48亿元,落实精准到户的扶贫项目17976个,基本实现了贫困家庭户户都有精准脱贫项目。

6月28日,华能建昌小德营子光伏电站并网发电;6月29日,巴什罕光伏电站一期、二期同时并网发电,这是建在140公顷荒山上的集体脱贫项目。不止于此,总装机容量46兆瓦、涵盖1.1万户的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也正在建设中。

“光伏发电项目+无劳动力”脱贫模式,是建昌县努力争取来的。由于不是国家级贫困县,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一开始并没有包括建昌县。但建昌县先行先试,各方面工作做得实,经过积极争取,最终建昌县被国家列入第一批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名单,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非国家级贫困县获批此项目的地区,也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获批此项目的县。预计到年底,建昌县将基本建成4000户入户式光伏发电项目和79个贫困村集体光伏电站项目,每个村集体光伏电站项目将带动100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

你追我赶的“基层党建效应

有6000多户人口的汤神庙镇,去年以来累计发放扶贫贷款2000多万元,全镇13个村,村村有产业,集体经济全部告别“空壳村”,1919户贫困户家家有脱贫项目。两年前的这里还不是这样,不仅有6个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村支书更是干劲不足,个别村党员开会甚至连半数都凑不齐。“变化来自加强党建考核后。镇党委不仅率先推行村党支部百分考核制度,还明确提出不能带头富、不能带动村集体增收的村支书不称职,不换思想就换人。”镇党委书记胡国峰说,“之后我们劝退了1名村支书,此后各村就都积极行动起来了。”马营子村1个月就完成土地流转34公顷,引资500多万元建起技术领先的高标准果园,上半年带动百余贫困家庭户均增收2000元。

一级抓一级,党建见成效。扶贫工作做得实不实,贷款资金到位多寡是个“晴雨表”。建昌县建立了周调度、月通报制度,每月排名后5位的乡镇党委书记,都由县委书记亲自约谈,层层传导压力,倒逼责任落实。预计今年下半年,建昌县就将完成去年全年落实的金融扶贫贷款总额。两年来,建昌县选派了49名年富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到乡镇任党政“一把手”,占乡镇正科级干部总数的60%;结合乡镇党委换届,从贴近农村一线的水利、林业等部门选调了28名涉农专业技术人才、8名优秀大学生充实到乡镇党委班子;选派了26名县直优秀干部到乡镇扶贫办挂职,树立了面向基层、注重实绩的鲜明选人用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