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沈阳人!市委书记说 未来的大沈阳将打造成这样

02.09.2017  06:52

  “从今天起,我将与沈阳的一切休戚相关、荣辱与共。”7月20日,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刚刚履新的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易炼红坚定地说。在随后的14天里,他完成了对沈阳13个区县(市)的首轮调研,用慢不下的脚步、松不了的劲头,兑现了对“新家乡”干部群众的郑重承诺。那么,在新书记的眼中,未来的大沈阳是啥样?“马上办、钉钉子”对这座城市有什么特殊意义?如何能让百姓在家门口提高幸福感?8月31日,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易炼红在人民网辽宁频道演播室畅谈大沈阳。

  沈阳正处于决胜关键时期

  易炼红告诉记者,到沈阳工作后,通过深入各区县(市)和部分市直单位调研,他总的感到,沈阳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能力很强;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中心城市地位突出;科技人才资源丰富,城市人文精神强大。与此同时,他也体会到,当前,沈阳的确面临一些困难,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沈阳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

  一是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期。当前,沈阳要真正从困难和挑战中走出来,必须闯过转型创新发展这道“关”,必须以“两步并作一步走”的速度培育新动能。可以说,决胜在此一役,成败在此一举。二是深入推进改革的攻坚期。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弊端,仍然是影响和制约沈阳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重大历史机遇的叠加期。中央7号文件等一系列文件,为老工业基地设计了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包”。对于沈阳而言,还承担着包括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德装备园在内的50多个国家级试点,拥有十分难得的先行先试权。再有,国家还安排沈阳与北京、辽宁与江苏开展对口合作,使沈阳获得了融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这两大国家战略的“入场券”。这些机遇极为宝贵,为沈阳赢得新一轮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要有“大沈阳”的视野和站位

  那么,如何看待沈阳在东北全面振兴中的角色?

  易炼红指出,沈阳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国务院刚刚批复的沈阳城市总体规划,又赋予了沈阳建设现代化、特大型城市的更高定位。过去,我们常讲,“东北振兴看辽宁,辽宁振兴看沈阳”,现在这句话还要讲。

  易炼红表示,沈阳在东北振兴中要发挥好两个方面作用。一要在探索转型创新路径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东北新一轮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沈阳来说,必须快一拍、早一步,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走在前列,在激发创新活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率先突破,努力推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换句话说,沈阳必须要有“走出一条新路”的气魄胆识,以舍我其谁的勇气闯在前、干在先,在东北转型创新发展中当好“领跑者”。国家把一系列试点放在沈阳,目的也在于此。

  二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一座城市的崛起与其所在城市群的崛起互为条件、互为支撑。在新一轮振兴发展的过程中,沈阳既要做强做优做大自身,更要有“大沈阳”的视野和站位,真正与周边城市形成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具体来讲,要强化交通枢纽地位,以沈阳航空枢纽、铁路枢纽为核心,建设集陆港、空港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式联运体系,形成“一带一路”东通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要强化产业分工合作,坚持以发展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逐步将其他产业向周边转移,进一步形成更加合理的专业分工体系和经济发展圈层。要强化资源要素聚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使沈阳真正成为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汇集的“大磁场”,在东北率先扭转优质资源外流的情况,进而带动整个区域板块共同崛起。

  对标国际标准,强壮大沈阳风骨

  在市委书记的心目中,大都市、大沈阳是什么样子?易炼红表示,沈阳的城市规划建设很大气,空间布局已经拉开,他提出做实大规划,就是要把已经制定的规划很好地落实落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规划的稳定性和严肃性。提出建设大都市、振兴大沈阳,就是要按照现代化的城市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把沈阳打造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中心城市。

  “当今时代是以城市为主导的时代,也是城市你争我赶的竞争时代,不进则败,进缓也败。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我们要‘跳起来摘桃子’,以更高更广更远视野审视沈阳的未来,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着眼于立足辽宁、服务东北、放眼全国、走向世界四个维度谋划沈阳城市的未来。”易炼红说。

  易炼红说:“我心目中的‘大都市、大沈阳’是一个功能完善、品质一流、大气磅礴、形神兼备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她的体量庞大,具备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吸纳功能和承载功能;她的能量强劲,具备强大的驱动功能和开放功能;她的文化先进,具备区域文化发展的标杆功能、引领功能;她的居民幸福,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自豪感。”

  易炼红指出,品质是城市竞争的焦点,城市的品质一方面源于空间风貌、物质环境等外部特征,另一方面源于历史积淀、人文环境等内涵特质,而后者更具比较价值,是城市品质的核心。

  易炼红认为,大沈阳独特的城市品质集中体现在国际品质和文化标识。所谓国际品质,就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国际化,包括发展理念、建设标准、人居环境、制度安排和政府服务,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都向世界先进城市看齐。所谓文化标识,就是城市建设发展要延续历史文脉,保留文化基因,通过建筑、街区、景观、雕塑等载体或者标识来呈现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更要通过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来涵养城市文化,形成独特的风貌、风情、风格,展现一方水土的城市性情。

  “我们建设大都市、振兴大沈阳,要矢志不渝将打造国际品质与弘扬沈阳城市文化协同推进,在‘共性’中突出‘个性’,在‘时代特征’中彰显‘沈阳特色’,唯有如此才能留住大沈阳的乡愁,炼出并强壮大沈阳的风骨,铸就大沈阳特殊的城市品质。”易炼红说。

  推动转型振兴必须强化“项目为王”

  在前期的调研中,“项目为王”也成为了时常被提及的高频词。

  易炼红认为,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支撑。要实施发展规划,要把发展蓝图真正变为现实,最终都要依托项目建设。

  “我们提出要强化‘项目为王’意识,目的就是引导大家进一步强化工作聚焦,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沈阳转型创新发展的总抓手。关于项目建设在沈阳现阶段有什么特殊作用,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二是有利于提品质、拓功能;三是有利于促改革、增活力;四是有利于转作风、树导向。”易炼红说。

  易炼红表示,在以制度措施确保新引进项目符合产业规划上,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强化政策引导。进一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新项目供地前进行论证,供地后进行监管,坚决守住投资强度“底线”,坚决将污染项目拒之门外。同时,把产业园区作为项目建设的主要载体,大力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要求国家级园区每年必须引进投资50亿元乃至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省级园区每年必须引进投资20亿元以上的项目。目前,沈阳已经制定了《沈阳市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以全力支持、推动企业发展,并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再展沈阳产业发展雄风。在未来三至五年,沈阳将培育打造2个3000—5000亿元级的产业,10个千亿元级的产业。二要强化规划控制。坚持统筹规划、规划统筹,按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制定项目空间前期计划,统筹新引进重大项目的选址流转,研究探索招商利益分享机制,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区域间过度竞争、重复建设。三要强化考核激励。充分发挥绩效考核这个“指挥棒”作用,加大项目建设的指标权重,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掀起新一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

  以“马上办、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

  自从新市委书记履新以来,“马上办、钉钉子”这六个字就成为了高频词。

  易炼红表示,效率与责任的统一就是“马上办、钉钉子”精准的定位和诠释。 “马上办、钉钉子”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作风要求,更是沈阳市每一名领导干部无愧于党、无愧于民的实践遵循。

  易炼红表示,近期,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坚持和弘扬“马上办”和“钉钉子”精神的实施意见》、《关于坚持和贯彻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的若干意见》、《沈阳市容错纠错实施办法》以及《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目的就是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想事、干事、成事的执行力,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干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拼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劲推进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中梗阻”、“最后一公里”、“为官不为”等问题,真正将振兴发展的各项任务办好办实、落地落实。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最高追求

  怎么能让百姓在家门口提高幸福感呢?易炼红说:“民之所盼就是政之所为,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决策、办事的最高原则,一切以人民的意愿、人民的福祉为追求。把人民群众想干的事情变成党委政府要干的事情,把党委政府在干的事情变成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参与推动的事情,把党委政府干成的事情变成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情。在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我反复强调,我们不仅要关注大项目、大广场、大马路的光鲜,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投向生活在背街小巷、老旧社区的广大居民。通过对背街小巷、老旧社区的改造提质,让这些生活在背街小巷、老旧社区的居民能够感受到身边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他们所需要的变化、所满意的变化。这样,让他们有获得感,让他们的幸福感在自己家门口升级。我们通过对老旧社区的改造,把马路修得更平坦、更开阔,把老百姓居住的环境整治得更清爽、更整洁、更漂亮。通过整治,让老百姓的生活更便捷、更舒适,比如让他们停车更方便,开门能见到绿,在离家很近的地方能找到公园、公共活动场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