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凤山区中心小学:统筹规划 创新发展 以信息化带动学校各项工作

31.07.2015  16:26

成  长  的  足  迹

——辽宁省丹东市凤山区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典型案例

  几年来,凤城市凤山区中心小学全面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稳步实施、创新发展的指导方针,以信息化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三通两平台”工作任务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指示精神,使学校逐步成长为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先进学校。学校树立了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在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学校管理、校本教研、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逐步实现了信息化,加快了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有利地推进了素质教育发展,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新的教育形势下,教育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育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改革息息相关,要想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必须是学校教育信息化。为此,我们凤城市凤山区中心小学在这一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夯实基础、加快步伐,全面推进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  明确思路 确立规划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具有多层次、动态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针对这些,学校确定的工作思路是:建设和培训并举,创新与应用结合,实现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同时在2012年启动了凤城市凤山区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     

  2012年6月,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立了教育信息化5步走的计划。即:一是2012年实现全校1—6学年学生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完成学校微机室建设,教师初步完成国家信息技术的初级培训和考试,学校实现10M光纤上网;二是2013年继续加强学生机房建设,部分教室实现班班通,部分区属村小实现校校通,初步建立网络教育管理平台,教师完成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初级考试,完成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中级培训和部分教师完成中级考试;三是2014年全校完成班班通,全区小学完成校校通,并完成建立教师个人网页的人人通,实现三通。依据学校网站为依托建成全区小学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和全区小学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两个平台。学校实现100M光纤上网;2015年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硬件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学科整合,使之更好的服务学校的教育教学;2016年,全面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

    二、  夯实基础 加快步伐

  明确工作思路后,学校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多方筹措资金,下大气力对信息技术的硬件、软件设施配置进行了基础性建设。近三年来工作情况如下:

  2012年8月完成微机室配置实现生机比12:1;2012年8月完成专线10M光纤进校园;2012年8月普及学生的教育信息课;2013年7月学校初步完成教育管理信息化;2013年9月学校60%班级实现班班通;2013年9月全校教师进行电子白板的使用培训;2013年10月全区完成教师中级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工作;2013年80%村小实现校校通;三年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约220万元。

 

  2013年9月初步建设教师网页和班级网页;2013年10月初步建设2个平台、完成20个班的班班通、5所村小的校校通和全区教师的人人通;2013年11月完成2个平台建设;

 

  2013年12月建成拥有20台电脑的教师电子备课室;2014年1月学校校园网络实现100M光纤上网,并且并入凤城市教育网。

  2014年3月全校教师进行电子白板的使用培训;2014年4月全校22个教学班及所有专用教室实现电子白板教学。

  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在学校管理、德育工作、学科教学、校本教研、科研课题研究及学籍管理等方面基本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建成了以凤城市教育网为核心的学校网络系统,实现了资源共享,培养了一批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全面提高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水平和质量。

    三、  发挥效能 创新应用 (6个方面的应用案例)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说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永恒主题。学校在这方面大胆创新、彰显特色,以下突出6个方面的案例应用:

  案例一: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教育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无论是从教材形式的设计,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应该有一个新的视角,应该在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理解,从而掌握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

  2013年,学校在全市中小学范围内率先创新尝试进行电子白板教学。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课堂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电子白板)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可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转化。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如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导入课文时,就可运用“白板”先让学生看看相关视频,熟悉里面人物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切入新课,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并能很好的挖掘和发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的潜能,后续的教学就会得心应手,学生也就学得轻松自如。像这样的教学在很多学科都能得到体现,特别是在理论知识过于空洞、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时,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更能体现出它的优势。

  案例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可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可直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学校参照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对教师开展了面向信息化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而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常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延伸,依托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研修平台,解决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问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2012年起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以信息技术作为反思的载体、手段和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实况进行组织与处理,利用信息技术对校本教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科学管理。在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过程中,形成了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初步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网络资源库,从而帮助了教师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后,直接应用于教学。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切实掌握网络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借助网络计算机技术有效地收集、处理、使用信息的能力,学校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网络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现他们的创意,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这样,教师结合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教学,创设实践环境,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协作性的学习活动。

  再如学校教师教授语文课《日月潭》一课,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到网络世界中去欣赏、品味更多美丽的日月潭图片,并要求学生把从网络中收集到的有关日月潭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图文并茂的作品。这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用所学网络文化知识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同时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美术、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

 

  又如:教师还可通过演示Flash课件,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合理开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围绕教学内容,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借助人机交互,采用开放性的学习,任意驰骋。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一次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课堂教学氛围一下子就会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自由点击Flash课件中的学习按钮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听课率和参与率,同时也为教师轻松解决了上课中准备教具而犯愁的问题,教学相长。

   案例三:信息技术改变了学校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辅助教师的“教”,而更主要的是要辅助学生的“学”。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对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以友好、交互的方式集成处理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进而使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生动、直观、形象、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选择的自主探究,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网络信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正式进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通过检索、学习、构思,进行合作探究,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提高了自学能力,激发了创造性思维,这一过程既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加工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提升其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学校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设置。并将学生分组,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互联网或其他手段获取信息,经过加工处理,从而得出结论。

  如教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校本教材)——《新凤城一日游经费预算方案》。由于近几年凤城的市容市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新凤城的道德情操,同时巩固人民币计算知识,特选择了这个具有真实性、生活性、趣味性的课题。为使教学顺利完成,教师事先向学生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资源,如凤城景点介绍、市区交通、餐饮酒店等相关情况供学生参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商量参观地点、交通工具以及餐饮等问题,确定之后各自分工,通过上网或询问调查等方式计算这次旅游所需的各种经费,最后经小组审议预算是否合理,通过之后做成电子文档形式,在全班演讲。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进行反思,同时激发生成了新的问题,以促进计划更趋完善。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问题的研究探讨,完成信息与感情的交流;学生利用QQ群、校园网站、班级网页等工具和平台,自由地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协同作业,不仅开阔视野,博采众长,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交流合作的意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提高了基本的信息搜集、加工处理能力外,还广泛地与社会接触,与各行各业的人员打交道,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又促进了其身心和谐统一发展。

   案例四:信息技术加快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

    2013年学校部分学科开始尝试网络教学。我们引进了部分教学信息资源库与学校教师积累的素材共同形成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信息资源体系,专门安排了一个计算机教室用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网络教学。

  这里看不见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看不见学生无精打采,只见学生头戴耳机,手执鼠标,时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浏览学习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时而七嘴八舌激烈讨论,时而通过交流平台争先恐后发表看法,有些学生很快通过了教师设置的问题,鼠标一点,进入了教师特别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网页,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改变了我讲你听的师生关系,实现了真正的课堂教学民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保证。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信息技术加快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开通了一条“高速公路”。可以说信息技术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插上了一双隐形翅膀。

   案例五:信息技术打通了学校与家长、社会之间联系的“绿色通道”

  信息技术为学校“家校合作教育”打通了一条“绿色通道”。几年来,学校改变了以往通过家长会以及家访等单一形式的家校合作教育方式,采用校讯通和班级QQ群等现代信息化方式,多方面、多途径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使信息更快捷、有效地传递,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在学校与家长以及社会之间建起了一座座空中彩桥,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

  一条小小的短信,运用得当,在家校联系中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案例六:教育信息化使学校管理工作更趋于科学化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管理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的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功能来支持学校管理职能,帮助学校管理部门了解、掌握学校各项工作状态,监测、调控、评价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并且为学校领导提供有助于做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信息,从而减轻学校管理人员劳动强度,提高教育管理的效果与效率。

  从2012年起,学校就积极地把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教学管理、学生学籍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人事管理、图书管理等方面,并且使之逐步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科学化。

  几年来, 凤山区中心小学已由一个名不经传的农村小学校成长为凤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建设的“排头兵”。回首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道路上所走过的“斑斓足迹”,我们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慨叹之余方觉任重道远,我们会为之不懈努力,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教育信息化一定会为学校教育教学注入越来越多的新鲜活力,一定会带来基础教育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