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三力合一”促稳增长

26.10.2015  12:06
  稳增长,辽宁在路上。
  走过三季度,经济在提质增效中呈现向好趋势,而这也恰恰见证了稳增长的艰辛与不懈的努力。
  把我省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揉碎”,并从转方式调结构等诸多大背景之下去观察,则可见基本面是好的,且积极因素在不断聚集:消费品市场继续稳中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逐月收窄……
  观其“”,而谋于“”。此前的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对我省当前经济形势给出这样的分析判断:下半年主要指标降幅将继续收窄,有望企稳回升;预计到明年上半年,有望恢复到正常的增长态势。
  新一轮振兴不是上一轮的简单重复;有效应对下行压力,着力巩固向好趋势,当下我省的稳增长,离不开内生动力、市场活力与社会合力。
  激发市场活力
  很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往往是放开市场“”出来的
  听不见机器的轰鸣,每年却有近百万件泳装包裹从这里发往全球;在兴城滨海经济区,像“小桃泳衣”一样的电商企业及网店已达6000多家。
  省长陈求发在考察小桃泳衣电商项目时说,市场上涌现出来的很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往往是放开市场“”出来的。
  激活市场,稳增长才会成为可能——小至个人创业,大到十亿、百亿项目的落地,区域营商环境背后的隐性成本已成为投资的重点考量。
  优化投资环境,辽宁正在加速起跑。
  保留权责事项1928项,精简比例高达55%——继省政府工作部门权责清单公布之后,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试行)随之发布,除明确列出的禁止、限制投资行业、领域和产品,“清单之外即可为”,各类企业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同时先期确定在鞍山市和沈阳市铁西区试点。
  10月起,全省范围内全面实行“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办理时限由8天压缩到3天以内。
  改变,席卷辽沈大地。
  沈阳下放34项市级权限到铁西区,铁西区为企业提供无门槛进入的发展环境;辽阳市取消了84项审批权限,对涉企行为实行问责制……
  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市场的回报显而易见:
  时下的大连,每百人中就有1名创业者。在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李克强总理曾点赞“大连创客空间”,这里的一家公司仅有10位员工,却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在全国注册登记了28万个工程师,并借助群智对许多机床智能改造,目前已推出100多个产品。
  辽宁人迎来创业的黄金时代,前三季度,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6万户,同比增长25.7%。
  大项目也纷至沓来。
  10月18日,中储粮东北综合基地项目在盘锦港区内静悄悄开工。这个总投资150亿元的大项目,媒体给出这样的评价:对于发展地方经济乃至带动上下游产业将发挥重要作用。
  10月9日,投资15亿元的朝阳万达广场破土动工。而5个月前,这里还是轴承厂破旧的老厂区。
  落户于沈抚新城的罕王微电子(辽宁)有限公司项目曾是多地争抢的对象。“选择沈抚新城,就是看中了这里的软环境,企业有困难,新城领导二话不说,马上就办。”公司总裁黄向向说。
  辽宁正在以嬗变后的活力吸引着央企、沪企、知名民企的目光。截至8月底,仅沪企辽宁行签约的重大合作项目,累计已完成投资736亿元。
  省政府经贸代表团出访欧洲推进了43个项目;而今年相继举办的绿公司年会、侨商辽宁行、中日经济合作会议、辽沪经贸洽谈等招商活动再签约79个项目。
  毋庸置疑,这些重点项目的引进与建设,对于辽宁经济的稳增长有着不可小觑的现实影响;长远而言,其重要意义在于促进转方式、调结构。
  上项目,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其质量对经济发展是否具有长远牵动力。在阜新,徐工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陆续进驻,阜新市委政研室主任董彦超说:“煤企一感冒,全市都打喷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启动内生动力
  稳增长,眼光要向“”;扩大内需,经济增长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新常态,稳增长的第二路径在哪?
  “根本立足点在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重点要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百姓能生活得更好,经济也就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善战者,求之于势。稳增长,眼光要向“”;扩大内需,经济增长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消费在此时被赋予新的内涵,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扩大消费作为稳增长的基础……重点推进信息等六大领域消费。
  出台促进商贸流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新21条政策举措积极消化存量和盘活二手房市场……在我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逐步增强: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327.1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消费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分立的快速推进等等,正在助力全省服务业逆势而上。在大连,上半年服务业已超过工业跃居首位,大连市服务业委副主任郑斌说,这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及至全省,在接受采访时,省服务业委负责人用“稳定器”来形容服务业在当前经济增长中的分量。
  下行压力之下,扩内需,新的动力又在何处?
  于10月12日举行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说,新型城镇化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黄金结合点。
  正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试点的合肥市做过测算,每落户一名农业转移人口,仅消费支出就约增加1.2万元。
  而于近日公布的《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则明确:到2020年,全省解决500万存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300万人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解决300万新增人口城镇化,并全面建设宜居乡村。
  全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2014年省城镇化率达到67.05%,在全国各省区中排在第二位。”即便如此,就我省而言,与发达国家的80%左右相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这将释放多么巨大的消费潜力!
  扩大内需的重点还要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而这将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努力克服困难,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资金需求。前三季度,全省涉及群众利益的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等民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已达七成以上。
  聚拢社会合力
  以企业、政府乃至区域间协作生成的社会合力解答“稳增长”这一命题
  一杯凉水,一包茶叶,无法泡出一杯浓郁的茶水。
  在我省,正以社会合力解答“稳增长”这一命题。
  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力正在生长。
  继4月推出首批PPP模式项目之后,8月,省发改委公布了第二批项目,其中,投资额最大的是沈阳地铁四号线一期工程,达到211.6亿元,而超过50亿元的大项目也不在少数。
  最新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全省推广的PPP模式项目总投资已经达5600亿元。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不仅提高了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且发挥了社会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省决定拿出100亿元建立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基金有两个指向,一方面引导创新企业发展,一方面进行新兴产业项目投资。”省发改委研究室主任沈强说。
  企业合力正在生成。
  不再是以往简单的“抱团”,在我省,企业间正在以多种形式展开协作,或围绕产业链增值,或协同创新,目标只有一个:合作共同开拓市场。
  今年以来,在我省,机器人、核电装备等产业联盟纷纷建立。从省经信委了解到,这样的联盟将有17个,这对于工业稳增长将有着长远的影响。
  7月24日,精细化工产业技术联盟组建,目前成员单位已达106家,涵盖了我省精细化工产业的核心单位。
  仅两个多月,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成果:达成科研成果转换签约30余项,推介转让成果与技术开发项目90余项,可实现产值90多亿元。
  “互联网+”给予我们这个时代以太多的想象力,独闯天下成为过去时。6月,西姆集团创建的“中国方舟”正式从大连“出海”,这个中国首家互联网产业平台为辽字号产品“走出去”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空间。
  稍早前媒体报道,目前,“中国方舟”已帮助7000余家企业开拓了市场,促成签订出口成交合同106个,为沈阳北方重工集团等带来合同金额上亿美元;对接协调或承担工程承包项目132个。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稳增长,我省正在借助区域间协作生发的合力。
  9月17日,东北三省一区在营口签署物流合作发展战略协议,决定携手打造“辽满欧”综合运输大通道,标志着辽、吉、黑、内蒙古交通物流互联互通迈入历史新阶段。
  “三省一区合作,带给辽宁最大变化是港口货运吞吐量的快速增长。”沈铁红运物流公司总经理陆峥说。
  在此前的5月,东北三省已决定抱团打造升级版中蒙俄经济走廊:签署东北三省参与“一带一路”互动合作机制。
  三省合作开展后,辽宁将借助黑龙江省已经建立的对俄合作平台和多个境外园区,为企业到俄罗斯开展经贸活动提供支持。黑龙江省已经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所有滨海边疆区(7个)建立了经贸合作省区合作关系,在俄罗斯境设立各类境外经贸园区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