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实现

18.01.2016  12:00

  科学发展,人才源自教育;惠及民生,群众关注教育;践行首善,文明系于教育??在十二五的“阜新答卷”上,教育举足轻重。

  一招一式显功力,一文一案有深意。五年来,阜新的教育改革思考不止、步伐不停。驻足回眸,我们发现,过去的五年,阜新教育发生了太多的变化,留下了太多精彩记忆,且看----

  偏远的农村小学里,“班班通”等多媒体教学设备齐全,孩子们通过“在线课堂”就能看到城里优秀教师的示范课;

  贫寒的学生家庭中,“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如同冬日一盆温暖人心的炭火,成为贫困孩子上得起学的有力保障;

  中考招生领域实行大刀阔斧改革,全面取消择校生、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校,实现万众瞩目的中招公平;

  经过新一轮薄弱学校改造,一所又一所学校告别“薄弱”“破旧”等关键词,变身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校园;

  ……

  一个个小细节,共同汇聚成“十二五”期间阜新教育的恢弘蓝图,阜新教育人经过不懈努力,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双高普九工作提前两年全面完成;课程改革走出一条阜新特色的道路;职业教育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育了一批骨干、示范和特色专业;市一职专准备接受国家评估,将被确立为国家中等职业示范校项目建设校;民族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及地方高校都得到有效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实现了长足发展。

  阜新市教育局局长海景春表示,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指导下,阜新教育人立足公平,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在推进基础教育向优质均衡目标迈进同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书写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壮丽篇章。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实现,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教育公平的起点。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全市适龄儿童的健康成长,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推动学前教育发展。

  出台了《阜新市幼儿园申办审批及管理细则》、《阜新市幼儿园质量评估综合标准》等文件,建立健全幼儿园准入制度、年检管理制度、分类管理制度、星级评估制度、联动教研制度和按质定级、按级收费、动态监管的管理制度。

  截至2014年底,全市在园幼儿35952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除两县外,五区实现全面普及学前三年的教育。2010年,学前教育经费6267.1万元,2013年增长至9161.1万元。2010年,国家财政性经费1390.1万元,2013年增长至2583.2万元,年均增长23%。2012年开始实施学前资助,投入资金224万元,受助2253人;2013年投入资金120万元,受助3070人;2014年投入资金60万元。五年来,全市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112所,其中乡镇中心幼儿园45所,村办园28所,新增在园幼儿5948人。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回望先贤,孔子反复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极力倡导朴素的教育公平观;放眼世界,发达国家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了全体学生成功”提升为法律。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十二五期间,我市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努力实现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实施了双高“普九”、农村初中进城、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师培训等工程。目前,全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62所,初中毛入学率100.3%,义务教育巩固率97.6%。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室、专用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和食堂等教学、生活用房的条件在逐渐改善,图书、实验仪器和音乐、体育、美术、医务室器材在逐渐配齐,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开展义务教育控辍工作,制定了控辍保学工作方案,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学生流失情况报告制度,扎实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工作。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不断提高,各项普及指标均超过省定标准。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执行辽宁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按规定控制班额并实行均衡编班、阳光分班。2014年,我市共有92所学校,1.8万名学生参与均衡分班,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规范考试管理和课外作业时量,不随意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同时,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工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办法》和《阜新市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划分工作意见》,对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学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和认定,确保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入学的工作目标。五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了“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已有24所学校通过省专家组的评估检查。实施了阜新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253”工程。推进“思维可视化”教学,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为我市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高中教育蓬勃发展】

  高中教育被喻为教育体系之“腰”,上衔高等教育,下接义务教育,是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在我市,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个性特点,多样化的办学,让我市高中教育异彩纷呈。

  全市有普通高中20所,其中公办学校15所,民办学校5所。普通高中在校生31629名,教职工2817名,专任教师2315名。普通高中入学率由2010年50.2%提高到2014年的62.1%,普通高中巩固率由2010年98.9%提高到2014年的102.2%。公费生比例大幅度提高,公费生定向指标100%到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入学待遇,促进了教育公平。扎实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得到了推广,特别是阜新市海州高中、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自主高效课堂实验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阜新市第二高中被评为省级特色实验校。

   关键词【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关系着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关系着大量劳动力就业,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既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支撑。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技能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我市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

  我市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专业覆盖 3次产业,8大专业门类,104种专业。其中国家重点建设专业6个、省级骨干专业8个、市级示范专业10个、市级骨干专业15个、特色专业7个。现有专任教师总数1417人(高职369人、中职1048人)。中职教师中外聘教师217人,专业教师871人,双师型教师575人,双师比例66%。学校实训基地总面积16.7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7773万元,实训基地利用率95%以上,覆盖专业90%以上。连续四年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8%。其中本地就业占43%,外埠就业占55%。

  中职院校各具千秋,高职院校独树一帜,。

  作为我市职业教育的排头兵,也是全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阜新高专是一所集高等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和中等教育于一体的高等职业学校,在省内众多高职教育学校中也是首屈一指。最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超过89%,位居全省同类学校的前列。2013年,在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一年,高专学生的就业率却直线上升,高达97%。

  职业教育缘何就业率如此高?原因有四:

  其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以专业为基本单位的承包式管理模式;建立“一站式终身免费人才服务”管理体系;构建以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升学与就业并举、中高职衔接,学校教育、短期培训、函授本科、线上教育结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注重内涵发展,选择品牌专业开展“项目教学”, 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其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实施办法》、《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职教集团建立10个专业协作委员会,建立定期召开座谈、协商、推介会议制度,为校企深度合作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市有合作企业182家,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1600人,毕业生“双证”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其三,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采取依托产业集群办学、加大财力投入、建立职业教育以奖代补资金、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免学费等政策措施,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围绕阜新“十大重点产业集群”,打造了煤化工等10个示范专业、畜牧兽医等15个骨干专业、玛瑙雕刻等7个特色专业。

  其四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依托国家、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在焊接技术等12个专业培训骨干教师300余名;通过企业挂职实践600名教师;技能岗位练兵培训教师60000人次;选派中层干部到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拓展培训23名教师。成立9个专业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重点研究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课程改革);同时,聘请行业、企业、高等院校专家及生产一线能工巧匠200人到校兼职兼课。近年来,有700名教师分别获国家、省级表彰。

  关键词【民族教育凸显特色】

  教育事业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而言,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阜新市一个以汉、蒙等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特殊的市情决定了民族教育在阜新的特俗地位。为了促进民族教育发展,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以体现少数民族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努力创新民族文化活动的载体和平台,丰富民族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民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使全市的民族文化实现了创新继承,民族教育特色不断彰显。

  我市现有蒙古族中小学、幼儿园26所,在校生24779人,教师2519人。其中蒙古族幼儿园7所,幼儿1541名,学前教育一年、两年、三年毛入园率分别为96%、82%、71%。

  为了促进民族教育发展,我市完善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成立了“民族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区)教育局设立了民族教育职能科室,形成上下统一、协调配合的管理网络,为民族教育工作提供了机构保障;深化“三语”教学,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深入贯彻国家《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辽宁省《关于全面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了《阜新市加强蒙古语会话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和《蒙语会话》校本教材。认真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保证教材、师资和课时,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纳入全市中考范围,分数不低于政治科的15%。

   关键词【信息化推动教育质量提高】

  距离市区十余公里的韩家店镇是阜新市的近郊镇,在韩家店镇中心小学,就读着附近村庄的孩子们。近年来,学校利用“班班通”进行教育教学,让所有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阜新,这并非孤例。

  随着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为阜新教育在新一轮发展中找到了破解难题、穿越瓶颈、实现跨越的突破口。我市通过平台建设、机制创新、应用驱动等举措,助推区域教育转型升级,让数字化教育改革发展的“红利”辐射到每一个学生,实现每一个人的终身发展。

  2011年4月,阜新市启动了教育信息化第二期工程----中小学“班班通”工程。2012年市政府将“班班通”工程列入全市“百项民生工程”之一,投入资金5300万元,市政府采购中心统一招标后由市教育局组织实施,2012年底全市201所中小学、3541个班级实现班班通网络全覆盖和中小学最低10M带宽、部分学校100M、1000M带宽的网络全覆盖,目前,已建成市级光纤骨干环网、区级光纤环网,学校校园网。市教育局从2011年开始,每年投入资金50万元,相继完成了交换机更新,出口改造,建虚拟主机,建云服务终端等项目,阜新教育网建成了集电子政务、信息发布、教育教学服务的特色网站。2013年阜新教育网站被教育部信息中心评为“首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地市级优秀网站”。2014年,全市73家教育单位通过了省教育厅教育网站前置审批。

  关键词【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阐明了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兴教之道在于师”,教师乃教育之本的观点。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中小学162所,教师14260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全市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好老师队伍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市启动了教师教育工程。按照“顶层设计、项目牵动、梯次培训、全面推进”的原则,确立了“以德为先,骨干带动,全员提升”三位一体的战略思路,培育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生态,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显著提升,焕发出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

  举目则刚。我市制定了《阜新市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2008-2012年)实施方案》、《阜新市中小学教师学习深造提高工作方案》,重点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法制教育、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和新课标培训。2010年以来,市、县区教师进修院校完成全员离岗培训372000人次、新教师培训9000人次、骨干教师培训17000人次、班主任培训12000人次、信息技术学科培训17000人次、教研员培训4200人次。截至2014年,全市有省级骨干教师190人,省学科带头人50人,市级骨干教师1700人、县区级骨干教师3300人。2012年阜新市开展了“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创办试点工作,目前已创办11个名师工作室,11名主持人,成员150余名。面向农村教师,开展了农村骨干教师到名优学校跟岗研修、菜单式培训等培训模式的探索,效果显著。

 

   关键词【学生资助政策有效落实】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助学资金,燃起了千万孩子的求学希望;逐年完善的资助政策,缓解了千万家庭的燃眉之急……在阜新,“学生资助”这个词汇,已经和教育公平紧紧联结在一起,和教育民生紧紧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幸福的话题。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是国家资助政策的初衷,更是对每一位贫困学生的庄严承诺。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努力开拓社会资助领域,扩大资助范围,加大资助力度,为家庭贫困学生获得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提供了有效保障。

  制定学前资助政策。2013年,制发了《阜新市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管理办法》,对全市幼儿园建立资助档案,规范操作流程。两年来,全市共有3347名儿童获得资助,共发放资金344万元。

  实行中职学校免费政策。从2012年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同年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由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农村(含县镇)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调整为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几年来,补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4万余人次,补助资金10025万元。

  加强普通高中资助工作管理。2010年以来,按照国家、省相关文件精神,认真确定资助对象、严格界定资助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部纳入受助范围。几年来,有76567名学生享受政府助学金,发放资助金5025万元。2014年对全市高中实施了孤儿免学费政策,健全完善了以政府助学金为主的“助、补、减、免”资助工作体系。

  生源地贷款人数屡创新高。为更好的宣传生源地贷款政策,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受益。我市资助管理中心设立了生源地贷款服务大厅,在各高中、区县资助中心召开贷款咨询会20余次。2010-2014年共有10096名学生获得贷款,共贷款资金5930万元。

   关键词【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

  打造人民满意教育,“规范”一路相随。近年来,教育系统通过实施三种建设,即机关作风、师德师风和办学行为建设,全方位规范办学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学校出现有悖于法治原则的管理手段和规定。同时,严格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长期对教育“三乱”行为进行整治,对违规违纪的办学行为坚决做到有举必查,查实必究,进一步规范了办学行为。

  ----为了凝聚合力,教育系统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建促教育发展。教育局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党员干部下基层,走一线,听民声,解民情,“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切实把改进作风的成效落实到基层“末梢神经”,党风为之一新、民心为之一振。

  ----为建设一支素质高、师德优的教师队伍,教育系统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核心价值观主线,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和师德师风建设之中,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得到明显提升,涌现出了安东亚、高凤祥、田芳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师榜样;为了给教师设置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教育局出台了《深化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重点开展以“七个严禁”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治理活动,坚持做到“有举必查,有查必果”。

   关键词【优先保障教育支出】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教育要发展,投入是关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优先发展教育,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14年,全市教育经费支出19.67亿元,占财政基本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4.1%。虽未达到15%的水平,但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基本满足了教育事业发展需求。2013年始,我市执行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小学850元/生/年,初中1050元/生/年;城市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小学610元/生/年,初中810元/生/年。普通高中最低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1600元/生/年。2010¬?2014年,我市共投入危改资金、校校通工程、班班通工程、扶贫资助资金2.786亿元,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站在十三五的起点,阜新教育人对未来五年饱含期待:“十三五”时期是推进阜新教育优质、均衡、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教育工作将以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强薄荷环节和优化体制,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更高水平、更为多元、更具活力的教育新格局。

  风起正扬帆,破浪谱华章。沐浴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春风,阜新教育正描绘着更加宏伟的蓝图,向更加高远的目标昂首迈进。

  (阜新市教育局 供稿)